•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竹编唯一传承人:希望尽早落实保护政策

2015年01月23日 15:0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倾心尽力编织《花木兰》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对泉州改良竹编艺术作品《花木兰》的创作,这是我一生的夙愿。”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竹编技艺唯一传承人凌文彬说道。67岁的凌文彬家住泉州市鲤城区西街613号。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西街,是泉州现存的最古老街道,也是闽南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凌文彬的作坊正中间摆放着一尊栩栩如生的花木兰头部竹编,正在作坊里修饰竹编作品的凌文彬说:“维纳斯以残缺之美征服世界,泉州竹编的花木兰将来也会以独特的神韵惊艳天下。”

  据凌文彬介绍,早在宋代,泉州竹编就盛极一时,竹编工艺品是当时泉州的一种大宗出口商品。到了现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在泉州传统竹编的基础上,结合台湾、日本的竹编技艺,创作了很多仿古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活灵活现,又经久耐用,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早年,泉州竹编随着先人的足迹漂洋过海。第一代改良的泉州竹编作品中有《双孔提篮》《贯耳》《双耳盘》等22件作品到过意大利、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展出。“当年中国美协还向李硕卿颁发过‘出国工艺品展览奖’。”

  “泉州竹编保留了原始竹编富有弹性、韧性和轻巧的特点,同时颇具闽南特色。”凌文彬说。可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竹编工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凌文彬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国家尽早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政策。

  在困境中坚守竹编梦

  因家境贫困,年仅12岁的凌文彬小学一毕业就辍学了。1963年,16岁的他进入泉州市工艺美术厂学习竹编技术,由于对竹编有着一种特别的兴趣和天赋,很快他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1989年工厂停产,凌文彬下岗了。为了生计,凌文彬只好买了摩托车载客。1995年10月,因为脚部受伤,只能在家休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凌文彬看了一本有关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的书籍。“胡荣华说,以前象棋是供人娱乐的小玩意,但是他对它有兴趣,于是坚持下来了,所以取得了成功。”凌文彬说,“那时我联想到了自己对竹编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来也会成功。于是,凌文彬又重新投入到竹编创作中。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辛勤劳动,先后耗费3000多条竹篾,凌文彬终于完成了他对《博古狮瓶》的创作。这尊高1.8米、长1.5米、宽0.8米、重达150公斤栩栩如生的巨型仿古竹编狮子,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狮头可随意变换角度,狮子口中一颗珠子滚动自如;狮身和背上的花瓶中巧设电线,一点亮电灯,整件作品便熠熠生辉。这件艺术品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2002年,《博古狮瓶》获得了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那是当时参展并获奖的唯一一件竹编作品。

  虽然凌文彬的作品获了奖,但生活还是陷入了困境。在那段困苦的日子里,凌文彬曾经到花圈店扎花圈、到保安室当门卫,以赚取生活费。由于频繁接触油漆等物品,他的皮肤出现了过敏反应。但是生活的艰难没有丝毫改变凌文彬对竹编艺术的热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凌文彬的《古师瓶》《手瓶》《龟盒》《鸡盒》和《孔雀瓶》共5件竹编艺术品被福建省艺术馆收藏,《香熏》《象熏》等多件竹编艺术品也被泉州市艺术馆收藏。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凌文彬的竹编艺术也渐渐受到了重视,2008年6月,凌文彬被评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2012年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林升)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