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浙江老师“吃”出美食宝典 收录“最金华”乡土菜

2015年01月30日 15:2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说起浙江金华宜居,不得不说其中“吃”占了很大的比重。早在古代,金华就有了“吃讲师”,吃完之后,还会对美食品评一番,有点像现在流行的试吃员,这份让众人艳羡的工作,古时候可是文人雅士的兼职。

  不过,金华却好像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乡土菜谱。

  最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吃货老师,吃出了一本“美食宝典”,他花费整整两年时间,走遍街头巷尾寻找属于金华的传统美味,尝遍一百多道金华传统菜,从中选出了36道,编撰成了一本《乡味金华》。

   吃出了境界的美食家

  刘根华,除了担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副教授,也是金华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的秘书长。简单点说,他是个“吃出了境界”的美食家。

  除了菜品的做法,他还泡图书馆、啃古籍,发掘出了不少美食背后的故事,边吃菜边涨知识,分外下饭。

  翻开《乡味金华》,每一道菜的后面,都注明了制作地点,但却大多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农庄,让人直呼“真是一本任性的吃货指南”!

  刘根华说: “四五星级酒店的美食,我们一律不推荐。不是说他们做的味道不好,而是那些家传的、乡土的小店,更能代表正宗的金华味。”

  金华人不一定吃过的美食

  被问到最推荐哪道菜时,这位“资深吃货”也犯了难。“丹溪醉核桃、高干麦饼、酒坛羊肉,这些我觉得都很不错,不过有道菜,可能很多金华人都没吃过。”

  刘根华说的,就是这道“丰氏的卜”。

  在金华汤溪,“的”有“摘”的意思,意思类似于“掐”;而“卜”,意思是把东西包起来。两个听着怪别扭的动词加在一起,倒成了一道金华传统名点。松脆细滑、香甜可口的汤溪的卜,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汤溪人家数百年来的回忆。

  说到美食,的卜是汤溪的古老精魂。数百年来,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制作出流动在指尖的美味;一声声嘶哑悠扬的吆喝,叫醒了孩童的馋虫。在村落的小小弄堂,薄薄的的卜,香味四溢。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到杭州,品尝过“的卜”的美味,他好奇地说:这么薄一只饼,里面的馅是怎么加进去的,真不可思议。1998年11月丰子恺之女丰一吟三姐妹一行寻根问祖来到丰姓祖居品味了的卜之后,也啧啧称奇,并随笔写了一篇“的卜情”刊登在《金华日报》上。

  跟其他老手艺一样,因为无人愿学,的卜也曾几近失传。说到这里,婺城区汤溪镇高义村的丰启生是个绕不过的人。这个57岁的地道农村人,2007年半路出家,开始跟名点的卜打交道。

  “这东西现在做的人很少,别人都没有而我有,生意一定好做。”丰启生就以这个最单纯的理由起家,痴迷起这份古老的传统工艺,将的卜的制作工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链接 好吃的“的卜”是怎样做成的

  要想的卜好吃,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都有诀窍。

  就说糯米的蒸煮,要拌入麦芽,在缸里放6个小时,才能香糯可口。

  蒸煮好后,接着用榨糖架榨出汁,又放入锅里熬6个小时,直到熬成晶亮透明的麦芽糖,才有嚼劲。

  而做的卜的芝麻馅,也要晒、炒和磨,让芝麻的香气充分散发;把馅料包进饴糖,做成长长的一条,然后就是压、揉,一直揉到薄得几乎透明……

  这样做成的的卜,虽说还没有硬币厚度,却用麦芽糖包裹住了芝麻糖馅,用料十足,满口飘香。

  2008年,的卜被确定为浙江省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敏 吕艺真 朱丽珍)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