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江门过年习俗:年廿八洗邋遢 行花市转大运

2015年02月10日 11: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还有一周,2015“羊儿”就来了。家家户户已然进入新年倒计时,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江门人,江门习俗您知多少?近日,笔者巡访各地特色习俗,一一为您揭晓。

  年廿八 洗邋遢

  这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口头禅,家家户户搞卫生,一般都选择在年廿八,据说因为这一天是灶君上天报告玉皇大帝一年来人间生活情况的日子。各家各户便约定成俗进行彻底的大清洁,让灶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便是“年廿八,洗邋遢”的由来。

  年廿九 炸煎堆油角

  这是笔者小时候最喜欢的手工活。清晨便闻到阵阵米香,??暧驼ǖ南愦嗳萌寺砩匣毓?窭础T?词悄盖自谡趑俑猓?ㄓ徒恰⒆黾宥选2簧倮弦槐脖硎荆??糯蟛糠旨彝ビ绕涫桥┐迦思叶加姓宥押陀徒堑南肮摺<宥选⒂徒鞘切履甑谋乇肝铮?ê玫募宥延徒潜话谏瞎┨ㄊ保?砀!凹宥寻谏咸ǎ?圃垂龉隼础保?坝徒怯徒牵?鹨??荨薄3?σ梗?骷腋骰Ф蓟崽?毫??诿趴蛏瞎疑狭礁鼋酆土礁?狻?/p>

  年初一 斋日

  大年初一,新春的气息尤为浓厚,但市民一般不去买菜,只是吃除夕晚剩下的菜肴,当地称为“食餸尾”,意在吃苦思甜,勤俭朴素。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但现代都市人都开始热衷斋饭,已经不再是老一辈的“心头菜”。

  年初二 开年

  “开年”一词,不听话的孩子总会被父母这般教训,笔者过去年初二经常被“开年”——“藤条焖猪手”。其实本意则是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这一天,每家每户用一条活鲤鱼,辅以一碟生菜和芹菜进行摆供。活鲤鱼比喻在新的一年,像鲤鱼一样灵活地跃龙门,行好运。生菜则谐“生财”之音,芹菜则表示勤劳工作便可生财。年初二,舞狮向商铺或公司拜年,人们一般喜欢以一束生菜挂一个红包在高处,让舞狮的踏高摘采,俗称“步步高采青”。如今,人们更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方便简单而美味。不少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赤口

  赤口,是指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据悉,这一天都不去拜年,部分市民表示一般当天在家里休息,足不出户,年轻人则淡化这些老观念了,基本出外聚会玩耍。一老者告诉笔者,人们一般不愿在初三去拜年,也不愿别人来。若互相拜年易发生口角导致冲突。

  行花市转大运

  年前的花市,是市民每年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市民陈女士告诉笔者,“每年我都会搜罗江门各大花市,添置年花年桔,买棵大桃花,新年转大运。”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和潮流,就算买不到,也会去凑凑热闹,沾点“羊气”。

  开平泮村灯会

  正月十三当日,泮村村民们抬着三牲祭品,以罗伞彩旗开路,三个大花灯采取不同方向、不同路线游遍泮村四十八个自然村,每到一条村,都是鞭炮齐鸣,村民舞着醒狮或金龙在村口迎送,并一起游村。村民们抬着花灯,在醒狮、旗队的簇拥下,在锣鼓喧天、瑞狮欢舞、鞭炮声中,逐村逐场地舞动,热闹非常。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港澳同胞和旅外华侨也专程回乡观赏灯会。到开平过春节的朋友,不妨也去凑凑热闹,沾点福气哦。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台山民间习俗艺术的一朵奇葩。阵容包括有舞狮子、舞龙、耍大头、锣鼓八音、戏曲段子、乐队、花灯、武术队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装游行表演。浮石飘色的特色是,两个小孩装扮为戏曲人物,由4位穿古代武士服装的壮汉抬在“色柜”上行进。每台飘色有两个“色仔”,一上一下。坐在下面的色仔称为“下色”,又叫做“屏”;凌空三米高立在色架上的色仔,称为“上色”,又叫做“飘”。在观众眼中,上色似乎全无依托,凌空飘行,十分神奇。

  新会庙会

  “圭峰之春”历届庙会均能以精彩的艺术表演和浓厚的本土文化而吸引五邑乃至周边珠三角地区的群众和游客,新会庙会逐渐成为江门地区本土文化浓厚、节目丰富、群众参与度高的春节狂乐节。据了解,每届庙会基本从年初一至年初四在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连续4天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规模宏大、目不暇接的新春民间传统文化盛宴。“蔡李佛”武术表演、醒狮高桩采青、金龙献瑞等精彩节目,必定会让你眼界大开。

  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鲤鱼灯。“鱼”与“余”谐音,鱼灯寓意年年有余,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每逢过年,特别是元宵节晚上,新会的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鱼灯,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富足有余、身体健康。(冯劭君)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