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河南开封夜市:小吃云集 开启璀璨夜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小巷熠熠灯火、浓浓炊烟,叮叮当当的炒菜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或朋友欢聚推杯换盏、或情侣相约浓情蜜意,一幕幕温情伴着一股股浓香,这欢欢乐乐的夜晚,这热热闹闹的夜景,便是独具开封特色的夜市!无论你喜不喜欢逛夜市,喜不喜欢吃夜市小吃,夜市就在那里。但在北宋之前,夜市是百姓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北宋之前的历朝政府都实行禁夜,即坊和市分开,实施封闭式管理。所以,日暮鼓动,坊市禁闭,路人绝迹,唯有逻卒。那时候的夜市不能说没有,但基本是属于上不得台面的“潜伏组织”,且没有形成规模。从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起,饮食夜市大量出现,且非常繁荣。从宋至今,无论历史如何变革,开封的夜市、夜市上的小吃都以独特的魅力始终颇负声望地传承着。夜市,成了开封举世闻名、让人心神向往的地方;小吃,成了古城引人入胜、令人魂牵梦萦的美味……
在繁华如梦的盛唐时代,城、坊、市的大门必须在日头一落就关闭,城市里面普遍禁夜,连燃烛张灯也有限制,一年中只有上元节3天不禁夜,剩下的夜晚,民众不得在居所以外从事任何活动。在首都长安,“执金吾”(类似警察或城管的执法人员)每晚以鼓声告知百姓禁夜即将开始;次日晨,钟楼响钟,代表禁夜结束。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
到了北宋,开封成为宋王朝的首都,经济发达,百业兴盛,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从威严庄重的御街,到城外的8个关厢,处处店铺林立,从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商业饮食市场20余处,就连皇宫东华门外,也成了一个“市景最盛”的饮食市场。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从此,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是当时东京夜市的真实写照。自此,“夜市”成了开封最大的城市标签之一。
从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林立的饮食店铺;从《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已有了夜市。那么,当时夜市的规模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东京城已成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不夜城,有“店铺夜市不可细数”之说,著名的夜市有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以及朱雀门外街心市井、潘楼酒店下、土市子从行裹角(土市子东大街)等夜市。州桥是御街上极为著名的地方,天下的官吏商贾、城市居民无不到此观光游览。州桥夜市跨御路、临汴河,位于东京城内的水陆要冲,加上壮观的州桥、高耸的明月楼,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文人骚客多在此对酒吟诗。“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这首诗表达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对州桥夜市的怀念之情。
北宋东京城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夜市要数马行街夜市,那里是皇宫禁军诸班直的所在地,其坊巷院落、商业店铺纵横万数。因京城士庶、公私荣干之人多出入其间,因此即使是风雪阴雨天,夜市也通宵不绝,其灯火、油烟致使蚊蚋都难以停留。宋人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马行街夜市因而成为京城夏季的无蚊区,用孟元老的话来说,这里的夜市“比州桥夜市又盛百倍”,其繁华热闹可想而知,以至于马行街上车马拥挤,行人难以驻足。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到马行街逛夜市,怪不得大文豪苏东坡满怀感慨地写道:“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由此看来,当年东京城夜市的情景确实壮观。那时,就是四隅背巷,甚至雪宵雨夜,也是灯火闪耀,能够清楚地听到小贩合辙押韵、声声入耳的叫卖声。宋仁宗时的乐工杜人径,还采集夜市声调,间以辞章,创制了《叫果子》杂技节目。
东京夜市如此壮观,它所售的小吃品种是不是也很丰富呢?
那是自然!小吃品种不仅繁多,而且色香味美。其中,李四家、段家的北食,金家、周家的南食,张家、郑家的油饼,万家的馒头,史家的瓠羹,丁家的素分茶,曹婆婆肉饼,王道人蜜煎,鹿家包子,李庆糟羹,段家熬物,曹家从食,“胡饼店”卖的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新样满麻等都是久负盛名、日夜兼营。托盘、提篮串街的小贩所卖的品种有酒蟹、獐巴、鹿脯、火鸡、卤鸭、肚肺、鸡碎、腰肾、鳝鱼、辣脚子姜、细粉素签、砂糖冰雪、圆丸子、水晶皂儿、批切羊头、旋熏羊白肠、炸脯、煎夹子、旋炙猪皮肉等。这些品种都精美可口、色香味美,就连器皿杯盏也是精美绝伦。它们不仅选料严谨,主料突出,讲究原汁原味,而且具有素而不淡、荤而不腻、甜咸适中的风味特色。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很多品种已经失传。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饮食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开封夜市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较大的改革与完善。夜市的小吃品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了更多适合大众口味的佳肴。比如灌汤流油的小笼包子,鲜香利口的烧卖,甘甜滋润的冰糖梨,黄焦酥脆的四批油条,酥焦五香的面蛹,外焦里浓的玫瑰糖糕,底焦皮薄的水煎包,回味无穷的五香油茶,肥嫩醇厚的黄焖鱼,外焦里暄的鸡蛋灌饼,皮筋馅香的锅贴,风味独特的炒凉粉,来自宫廷的杏仁茶……这一款款、一样样,无不令人垂涎向往。
大宋开启的夜市生活,在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专家、学者认为“大宋王朝之所以能以突飞猛进的姿态,创造出比其前朝和后代都要巨大的财富,应该说是取消禁夜令,把夜晚还给老百姓的结果”。
著名作家、学者李国文认为,“禁夜和不禁夜带来了天壤之别——后者可说是开启了全日制的中国。一个实施禁夜令的朝代,就等于给精神带上了枷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
大宋的夜市,还被李国文视为“中国取消人身限制的开端”。他认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宋人,每天都可以掌握自己的24个小时,从此不看人眼色、不仰人鼻息、不受人制约。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然而,宋代的意义远不止此,严复曾说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这才是我们认识宋代的真谛。宋代夜市开启了中国璀璨的夜生活,美味夜市历久弥香,各地吃客汇集开封,只为那“天上星,头顶灯,身边炉灶,四周人声,连板凳都是肥的,连人影都是香的,连风都饱了,连星都馋了——吃的,就是这个气氛”!(唐劲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