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2015年02月27日 11: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他4岁开始学小提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1岁被选入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19岁又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年纪轻轻就凭借自身实力,跻身世界一流小提琴演奏家之列。如今,他依然活跃在国内、国际的古典乐坛上。

  采访吕思清是在北京CBD某商务楼的地下酒窖,美酒和音乐,都是他的平生所爱。他说话时平和谦逊,相比而言,演奏台上的他则是激情迸发的,有乐评人这样评价他的音乐会:“台上台下全部连成一片,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气场。这种效果,在严肃音乐中非常罕见。”

  在台上“浪漫而又理性”

  罕见的效果,来自罕见的勤奋。“凌晨2点睡,4点半起,6点在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的119层用琴声迎来了2015的第一缕晨曦。”吕思清的新年,是如此度过的。

  之前的2014年11月,他刚随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完成北美巡演,从芝加哥到费城,从渥太华到蒙特利尔,12天,7个城市,7场演出。音乐带着吕思清走了一条超越语言、没有国界的路。

  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吕思清献上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曲目,可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而吕思清则被誉为是当今唯一能轻松面对《梁祝》高难度音准,又能完美演绎江南情怀的小提琴家。

  很多人评价吕思清在台上“浪漫而又理性”,因为他的演奏既毫厘不差又大开大合。而在他看来“最高级的音乐有逻辑、有思维,它像几何、像建筑,有结构、对称和排比,还有哲学思想在里头。强弱、节奏、速度的安排,都是经过音乐家巧妙构思的,才能够和观众心跳、感受、思想相吻合。”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被全世界听众所接受。

  命运的垂青也是有条件的

  “我是少数自己要求学习小提琴的小孩。”吕思清说。他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普通的职工之家,父亲在一家科研单位做文字编辑工作,母亲是一名护士。父母虽不是搞音乐的,但对音乐的热爱超过了很多专业人士。

  吕思清的大哥、二哥都是6岁左右开始学琴,因为没有乐谱,父亲四处找人去借,还不断地给专业人士写信索要,自己则每天在凌晨四五点起床抄谱。吕思清3岁时就学拉小提琴,到了4岁半,他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琴。父亲将教前两个儿子积累下来的经验用到了他身上,他也很争气。不久,父亲就跟不上吕思清进步的步伐,开始带着儿子四处拜师学艺。

  为学琴四处奔波的经历一直持续到8岁。1978年,吕思清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学生。

  3年后,吕思清又被选中赴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学习。在别人眼中,他是被命运眷顾的宠儿,但实际上,从事音乐也是一场冒险之旅。很多和他一起走过的“天才少年”都折戟沉沙,只有吕思清成为了少数的幸存者之一。1987年,17岁的他获得了第三十四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一名。在此之前,因为严苛的评选条件,这个第一名的位置已经空缺了12年之久。

  19岁那年,吕思清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留美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的生涯。艺术行业的竞争特别激烈,好乐团只要有一个空位置腾出,马上就有数百人去报考。与他同时期出国的同学,面对“生存还是艺术”这个问题,很多转了行。“在纽约的艺术之路上,我回头看,只剩下了一把小提琴和我!”吕思清伤感地回忆。

  直到1992年,美国阿斯彭音乐节上,吕思清接连演出了4场,尽情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使得美国音乐界知道了一个叫吕思清的中国年轻小提琴家,很多乐团纷纷与他签约。他开始全球巡演,琴声遍布世界著名的演出场所。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时,吕思清的老师是著名的音乐人德罗希·迪蕾。有一次迪蕾问他:“对职业演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琴拉得好。”迪蕾告诉他说,首先要具备的素质是耐得住寂寞。

  如今,吕思清对此深有体会。首先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练琴,他说:“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琴行家知道,三天不练琴听众知道。”除了练琴,还要在全世界演出,一年有半年以上和家人分开。但吕思清随遇而安,享受旅程。他说自己乐观的个性是音乐赋予的:“文字不能抵达之处,音乐可以触及,它富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在音乐世界里,你的情感、你对生活的领悟很丰富,它能带你体验那些美好的东西。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这一两年,吕思清登上过为国家主席、外国总统表演的大舞台;也和谭盾等合作过“武侠风”古典乐。

  父亲去世、两个儿子相继出生,让吕思清不断地回顾人生。他更多地陪在妻子和儿子们身边,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每天一定会在家里陪两个儿子练琴,就像他的父亲当初陪他时那样。“这让我更好地理解及抒发音乐”。越是体味生活,他的琴声中,真情愈浓。(赵晓兰)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