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本海外泉州宣传册再版 牵出郁达夫旧缘


日前,由福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重新整理的《温陵探古录》再版。这是一本85年前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宣传泉州的小册子,曾一度在东南亚华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可谓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而本书作者陈祖泽(已故),是泉州人。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再版牵出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泉州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介绍,原来现代作家郁达夫就是在看了陈祖泽奉赠的《温陵探古录》后,才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诗《咏泉州》。
海外首本宣传泉州的书 85年后再版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介绍,民国十八年(1929年),《温陵探古录》一书由菲律宾《中西日报》出版,一时好评如潮。当时,菲律宾华侨中学时任校长张时英说,读完此书百感交集;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时任校长颜文初评价说:“凡我侨胞,手此一篇,不特可为茶余饭后消遣品,或者而引起爱乡观念,则斯作之价值,为无穷矣!”
原来,此书作者陈祖泽,是泉州东街前田巷人,他的父亲著有《温陵岁时记》,祖父陈钦尧是名塾师也是位诗人。出生在文化世家,陈祖泽十分熟悉泉州地方掌故,而且口才又好,经常为青少年学生“讲古”,传播泉州历史文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陈祖泽任晋江涵口乡紫峰学校校长,翌年南渡菲律宾,受聘为菲律宾马尼拉《中西日报》总经理。在菲律宾期间,思乡忧国心切的陈祖泽,回忆写下家乡泉州的风物,如四楼、东西塔、新桥、威远楼、紫峰先生读书处、不二祠、城市考古等。
“该书出版已有八九十年,但如今存世量极其稀少,而且书中所包含的清末民初泉州的时代信息相当丰富,可供后人深入探讨。”因此,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加以整理再版,再版的整理与审订由《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负责。
奉赠《温陵探古录》 郁达夫感怀写诗相赠
“泉州文史界大多知道作家郁达夫曾写下一首《咏泉州》,这首诗是如何问世的却鲜有人知晓。”许月才说,郁达夫的七律《咏泉州》,正是1940年7月他在新加坡读到陈祖泽的《温陵探古录》后写成的。
据介绍,1936年11月中旬,时任福建省政府参议的郁达夫到日本访问后,途经台湾,当年12月30日抵达厦门,并于1937年1月3日由厦门到泉州,不久返回福州。虽然在泉州逗留的时间只有两天,郁达夫却对此次泉州行印象极深。
1940年7月,郁达夫寓居新加坡,与黄培松的长子和次子过往甚密。陈祖泽到达新加坡后,把他所著的《温陵探古录》奉赠并请其题词。郁达夫看完书后,想起让他印象极深的泉州行,于是动笔写下《咏泉州》,并赠予陈祖泽。据介绍,这幅墨宝笔力遒劲、飘逸洒脱,但可惜已在“文革”中被毁。
《咏泉州》
郁达夫
野分牛女领泉州,
紫帽蓝溪景最幽。
南渡衣冠留晋俗,
四门词赋壮唐猷。
里中志记曾明仲,
桥上人歌蔡状头。
读罢温陵稽古史,
满怀羁思涕横流。
注:诗中,“紫帽”即今紫帽山;“蓝溪”泛指晋江;“南渡衣冠留晋俗”指的是西晋后大批南迁到泉州的中原人;“四门词赋壮唐猷”指泉州首位进士欧阳詹、北宋宰相曾公亮、北宋泉州知府蔡襄等。最后两句集中表现作者对泉州的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和羁旅的哀伤。
人物简介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36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
陈祖泽:新中国成立后,陈祖泽是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江办事处负责人,历任政协泉州市第一、二、三届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秘书,会刊编委会委员,华侨工作小组成员。197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