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元宵习俗荟萃:“文艺踩街”求风调雨顺

2015年03月03日 10:53   来源:东南早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过了春节闹元宵。而所谓“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元宵佳节,泉州各地风俗有同有异,精彩纷呈,让市民充分体会到闽南民俗风情魅力。

  闹花灯

  在泉州,大部分地方闹元宵的灯俗都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

  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就是“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每逢元宵灯会,泉州三乡五里、四面八方游客蜂拥,人海如潮,赏灯游灯、评灯论灯、欢声笑语、流连忘返。灯会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

  文艺踩街

  除赏灯外,泉州一带闹元宵,一般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活动的娱乐和狂欢,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的泉州文艺踩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各种色彩斑斓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结,汇成了一条欢快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长龙穿梭于长街广场,规模盛大,令市民们目不暇接,笑声、欢呼声、感叹声演绎着泉州元宵夜的无限精彩,当夜,泉州城万人空巷。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也别有一番情趣。

  舞狮

  每逢元宵佳节,泉州城里乡间都有以舞狮表演助兴的习惯。泉州的舞狮队有不少,永春、石狮等地的舞狮很有名气,有些还屡获殊荣。

  据闽南文化专题库注释,在泉州,舞狮被称为?d狮,“?d”在闽南语中是指“杀”的意思,意为舞狮、弄狮。?d狮是一项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游艺节目,对技艺的要求很高,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深受群众的喜爱。

  听香

  泉州的元宵节除了踩街、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圆等有趣的民俗活动外,千百年来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俗——听香。

  古时候,每年元宵之夜,许多妇女都会携带供品来到自家厅堂或村里的庙宇里,向供奉的“神明”焚香,诉说心中亟待解决之事,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照“卜杯”准许的方向和步骤,径直到目的地,听遇到的人说的第一句话或者躲在某户人家的门边或窗下,听屋里人家说第一句话后,又回家到厅堂神明前再次“卜杯”,判断所听之语是否就是答案。如果不是,则又重新卜问听香的方位,待听到正确的答案后,再“卜杯”看是好是坏,即根据所听到的那句话,得所问之事结果。

  到了近代,“听香”这一独特的民俗在闽南部分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在石狮蚶江,还有一尊在群众中相传“听香”很灵的将军像,被敬称为“壁将军”。在这里,每年的元宵、中秋之夜,村中老妪少妇都会携带香果来到“壁将军”神像前烧香礼拜。听香的内容涉及广泛,有婚姻、建业、经商、前途、造宅、“出外”等。更有人从泉州各地慕名而来进行“听香”,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乡时也有特地前来烧香礼拜的。

  链接

  晋江东石灯俗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由各户头(各角落)主事轮流执掌主持。两地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并数一数有几对宫灯,了解一下本地去年成年的男子有多少,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齐明,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连续三晚,宫内人潮涌动,连附近乡村的群众也赶来看热闹、赏花灯,参加宫内举行的各种活动,而元宵当晚的“卜灯”活动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春达埔“造火把”

  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有个尤圣宫,里面供奉赵大天君(俗称赵元帅公)。从正月十一晚至十五晚,当地村民就抬起赵大天君神像,“造火把”放烟炮,保境平安。此独具一格、罕见的民俗活动,为“达埔三奇”之一。

  泉港樟脚“跳”火堆

  泉州泉港区樟脚村在元宵节期间,600多户人家会涌入各家祠堂,将家族珍藏的“板花灯”取出擦洗一番,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板花灯”狂欢。

  村民把村里双忠庙里供奉的两尊菩萨请出,在游行队伍的最前方引路。后面是一对大灯笼,接下来就是家家户户的花灯接龙了。一盏盏花灯绑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村民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板花灯一般从下午5点半到晚上7点半左右,持续狂欢2个小时。

  以村办公楼为界,上村和下村各自以花灯接龙云游乡间,游龙的行程大约各4公里。佛像巡游完一圈后,村民会在双忠庙前观赏双佛“跳火堆”,8名男子扛着两尊佛像在火堆前舞蹈,直到将火焰彻底踩灭为止。

  安溪蓝田游灯龙

  其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已失传的民间“蜈蚣戏”,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和睦。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杨秋香)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