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泉州籍指画大师遗作“返乡” 填收藏空白
13日,新加坡泉州籍指画大师吴在炎遗作捐赠仪式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这是泉州方面首次收藏吴在炎作品。吴在炎先生遗孀颜秀绵女士亲自到场,将遗作《山水溪流画》和《秋菊》分别赠予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自从八岁离开泉州后,一直没能回来。年纪越大,就越发想念故土,今天我总算赶回来了,看着先生的故乡,很开心。”95岁高龄的颜秀绵激动地说。此次,她不仅带着四个子女以及其他亲友一同回到南安,还带来了吴在炎先生的遗作。
捐代表作填补泉州指画收藏空白
据了解,吴在炎1911年出生于南安,7岁时就随父母前往印尼,一年后迁往新加坡。后来,曾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研习国画,得到潘天寿、王一亭、林子白等名师教导,深得水墨画和指画的奥秘。1938年定居新加坡,开创“吴派画风”,1966年创办了“三一指画会”,成为外国第一个研究与发扬指画的团体。2001年8月,90岁高龄的吴在炎在新加坡去世。
吴在炎的儿子吴怡龙子承父业,不仅创作指画,而且是新加坡“三一指画会”现任会长。“这两幅画是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父亲创作巅峰的代表作。”吴怡龙说,当时父亲画风有深度,作品富有感染力,已自成“吴派”指画风格,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
“父亲重病在床时,新加坡的媒体问了他说如果有下辈子,还会选择指画吗,当时父亲坚定地说,会。”吴怡龙告诉记者,印象中,父亲话很少,但对指画对艺术很执着,让他很感动。
“去年,我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时,发现了泉州指画收藏的空白,这次父亲的作品捐赠正好可以弥补。”吴怡龙说,也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与国内指画的交流,为家乡的艺术作些贡献。
“指画这种民间艺术,通过吴在炎先生传承到了国外,作为家乡的博物馆更有责任去收藏,填补指画艺术的空白。”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吴翠蓉说,此次收藏,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认识这位誉满世界的指画大师,并从作品中感受其不朽的艺术成就。
故土难忘侨联牵线帮助寻找老家
“虽然我自小在新加坡长大,但对南安却深怀感情。”吴怡龙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会在耳边描述家乡的一草一木,父亲口中的家乡让他很神往。
吴怡龙说,当时,他只知道父亲的老家在南安四都蓬莱进坑乡九里山下,由于时代变迁,不知道具体地方。
2012年12月,新加坡南安会馆拟组团参加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他便委托新加坡南安会馆帮忙查找故乡。当时,新加坡南安会馆李国金先生将吴怡龙要寻找故乡的事告诉了南安市侨联主席叶谋锋。
“古四都就是现洪濑镇,接到这个讯息后,我立即联系了洪濑镇侨联,帮忙寻找洪濑哪个村落有吴姓村民。”叶谋锋说,洪濑侨联顾问、《洪濑镇志》主编黄荣周查到族谱葵星村有吴姓村民后,便联系了洪濑镇葵阳村侨联主席谢聪敏,帮忙寻找确认。
几经周折,最后确定吴在炎先生老家在洪濑镇葵星村进坑自然村,消息也第一时间传给吴怡龙。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回南安,看着熟悉的笑容和乡音,感觉像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以后还会常回来。”吴怡龙说,2012年12月27日,他在南安亲人的陪同下首次回到了葵星村进坑自然村,祭拜了吴氏先人。这次,母亲及兄弟姐妹也一并回来了。(何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