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大马客家公会主办客家嘉年华 盼助文化传承

2015年03月17日 10:0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3月17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槟州客家公会日前主办了“天穿日客家嘉年华”活动,槟州客家公会会长兼“天穿日客家嘉年华会”联合主席拿督彭永添说,早年的客家先辈在浮罗山背建立家园,日久渐成客家人村落,当时的客家话盛行,村民皆用客家话交谈;他希望这现象可以延续,让客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他说,浮罗山背的地理天然景色与人文特色可促进槟州旅游业。他希望通过活动吸引大家关注客家文化,尤其是年轻的一群更需接触和了解客家传统节日,透过女娲补天的故事来彰显客家族群崇敬天地、感恩惜福及爱护地球的人文价值观。

  再过两代没人讲了 “客家话谁来发扬?”

  马来西亚客联会署理会长兼浮罗山背客家村总策划拿督谢诗坚提醒,有调查指出,再过两代后,客家话会因为没人再使用而消失,到时谁又来发扬客家文化呢?

  他说,客家村预计可在今年内动土,希望该村可以成为客家人的骄傲。

  深入民间造惠居民

  《星洲日报》槟吉玻高级区经理兼“天穿日客家嘉年华会”联合主席潘友平说,《星洲日报》和浮罗山背结下不少善缘,今年更是把规模提升到嘉年华会,以更深入民间的方式让地方上的居民受惠。

  他说,大马华社由华教、华团及中文报为三大支柱,华教主要肩负教育传承重任,华团特别是地缘性组织肩负凝聚华社力量的责任,延续中华文化的使命。中文报则扮演当中华教及华团推助器的角色,活化两者。

  “华团老化现象不是新闻了,加上年轻人改变阅读方式,华社的结构目前可说是在这时代洪流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携手同行,让华教继续扎根、华团得以传承为大前提,加快速度唤起新一股阅读风气。”

  他呼吁大家要积极推广各籍贯的文化活动,让子孙们能感受到先辈的智慧,别让孩子们听到家乡话时,犹如鸭子听雷的心酸情况发生。

  四吉兽、女娲补天舞、朱家拳……客家本色宜动宜静

  客青团带着龙、醒狮、貔貅和麒麟为观众献上《四吉兽闹天穿》,展现华族的其中4只祥兽共聚,共庆天穿日。好客民族舞苑呈现《槟城人过年》、《春暖花开》舞蹈、客青文化团舞蹈组也呈现一支以女娲补天的舞蹈,还有客家武术——朱家拳演出,展现客家人宜动宜静,能文能武的一面。

  大会也邀请了李骐亨演唱多首歌曲,包括客家歌曲《我是客家人》;“硬硬来乐团”呈现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夜来香》、《甜蜜蜜》及《草原之歌》等歌曲。

  其他活动包括戏蛇达人哈亚呈现的戏蛇表演、儿童填色比赛,参与的儿童为女娲补天故事填上色彩。

  以488个年糕及红布条制作 168尺“年糕龙”创新

  槟州客家公会和《星洲日报》联办“天穿日客家嘉年华”首开先列,以488个年糕配红布条,创作了长168尺的“年糕龙”。

  “年糕龙”在15日早上于浮罗山背玄武山庙,由槟州行政议员兼槟州客家公会会务顾问曹观友点睛,再浩浩荡荡地游行至嘉年华场地崇德华小展出。

  488个年糕在嘉年华尾声时,再拿来义卖,义款悉数捐给崇德华小作为活动基金,购买者会获得一张“年糕”证书作为留念。

  槟州客家公会总务徐宗周说,年糕龙以红布与年糕来当龙身,除了创新外,也体现客家人小时因家境贫穷,遂以畚箕和红布制作狮子来玩创意,而年糕龙某程度上也体现了小时候的记忆。

  这场“天穿日客家嘉年华”也旨在推动客家文化、协助提升浮罗山背人文旅游、发扬中华文化及民俗活动,和联系地访华团以凝聚华社力量。

  擂茶、算盘子、酿豆腐……崇德食堂客家菜飘香

  客家菜香味在崇德华小食堂飘扬,“油、咸、香、浓”的客家黄酒鸡、客家擂茶、客家算盘子、客家酿豆腐和客家杂饭吸引不同籍贯的人们争相抢购,吃一吃在槟城并不普及的客家菜。

  嘉年华重点项目,当然少不了客家人油重味浓、咸香软糯为特色的传统客家菜展销,由如意算盘餐厅售卖的客家擂茶吸引出席者争购品尝,该餐厅下足心思的客家算盘子也虏获人心,吸引人们排长龙。

  由烂椒园山宴的伙头军赞助的5道传统客家菜肴:咸菜、杂菜、酸辣排骨、黑木耳焖煮肉和芋头扣肉,可是烂椒园客家山宴首次移师山下义卖,精彩味道让人们吃得连连叫好。

  童玩趣艺档口围满人潮

  来自邦咯岛的韦校长在他的童玩趣艺档口展出童玩类、棋玩类、益智类、草编类、环扣圈类、挂饰类等有趣玩意。他以洪亮的声量呼吁众人前来试玩他以废物制造的小玩具,渐渐的他的档口围满人潮。

  韦校长宣称以1令吉20仙制作的“水火箭”玩具,更让出席者玩了又玩。

  韦校长也现场以广东童谣和民众交换客家童谣,鼓励民众现场吟唱客家童谣。

  另外,羊面具彩绘出除了让民众发挥无限创意,创造属于自己的面具外,还是一个促进家庭感情的平台,不少父母与孩子一起创作羊面具。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