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古代书院:历代大儒迭出 闾里之士竞劝于学

2015年03月20日 14:06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欧阳詹。
欧阳詹。
中国侨网一峰书院遗址。
一峰书院遗址。

  朱熹曾赞誉(福建)泉州人文鼎盛,称颂“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在泉州人文涵化、习儒修德、教养为先的历史文脉的形成过程中,古代书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自唐末至清末,泉州的书院发展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可谓历史悠远。颇具特色的泉州书院,对于古代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古代泉州的社会生活,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几乎每一个书院的建立,文化名家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书院的建立,又促进文化传承,为泉州哺育更多的文化名家,对泉州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特此采访了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陈笃彬、原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许在全、泉州师院图书馆馆长苏黎明等专家学者,讲述欧阳詹、蔡清、李光地等历史文化名家与泉州书院的深厚渊源。

  私学兴盛书院发端 欧阳詹韩愈同登“龙虎榜”

  从中国古代书院兴起的历史看,最早的书院出现于唐代,最初是朝廷收藏和校勘图书的地方。唐五代的泉州教育,伴随着地方政府积极倡学而出现一种突出现象,包括由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创办的或官倡民办的各种形式的私学日趋兴盛起来,并成为当时泉州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教育组织。

  在泉州书院发端的唐代,其标志性教育成果就是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欧阳詹与韩愈等文豪名士同登“龙虎榜”。欧阳詹,字行周,家住晋江潘湖,唐代泉州第一个进士,也是著名文学家。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经过“五试于礼部”,终于获得甲第,以优异成绩与当时著名文人贾棱、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等二十二人中了同榜进士,其中贾棱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因为该科人才济济,龙虎争斗,所以时人热切地称誉他们跃登“龙虎榜”。宋代泉州诗人刘昌言曾有咏欧阳詹诗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此外,贞元年间泉州先后登第的还有:林藻、蔡沼、陈诩、邵楚苌、许稷等,举明经的有林蕴、林著、林荐、林应等。这个时候,泉州学子才崭露头角,让中原士人刮目相看。林蕴在《泉山铭》中对这一时期泉人学子的表现和成绩作了这样的概括:“三十年内文章在闽,东堂桂枝折无虚岁”。欧阳詹等泉人学子的事迹不仅增添了泉州的光彩,也以“榜样的力量”促进了泉州文教事业的发展。

  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陈笃彬认为,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的产生,同私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书院直接发端于私学。这一点,泉州同全国各地书院的起源并无二致,只不过是在时间上要稍迟一步。

  泉州的私学迅速发展,文人学士、闾里乡党、官宦富室、宗族房头,相继创办了各种形式的私学,出现了“闾里之士,竞劝于学”的现象,书堂、书房、书室、书屋、书院、书馆、家馆、教馆、义学、乡校等民间教育形式,竞相建立,甚至各地的寺庙、私家厅堂等,亦被用来作为办学场所。“唐、五代泉州的私学迅速发展,除了地方政府积极倡学这一重要因素外,至少还有三项同样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泉州民间对文化其标志性教育的日趋重视与追求;二是官学的不够发达;三是私学出身的蔡沼、欧阳詹等士子的激励作用。”陈笃彬说。

  明代蔡清在《<欧阳行周先生文集>序》中说:“自是,闽士始知所向慕,儒风日以振起,相师不绝。迤逦至于杨龟山、李延平辈,分河洛之派,授之朱子,而正学大明,道统有归,吾闽遂称海滨邹鲁矣。是正有类夫瓜瓞之势,其蔓不绝,至末而益大者,谓非先生实为之根柢又不可也。”(《丰州集稿·启序》)朱熹题泉州欧阳祠楹联云:“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由于欧阳詹、蔡沼等都是私学出身的,这本身说明了当时泉州私学已比较发达,没有相当数量的私学,是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培养出如此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而这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涌现,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泉州民间办学的热情,刺激了私学的发展,私人办学之风日盛,且经久不衰,即使进入宋代以后泉州官学迅速兴起,私学仍继续不断发展,成为与封建官方教育并行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乡村,私学更占有相当的比例。

  “书院是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陈笃彬说,宋代及宋代以后泉州的一些著名书院,其前身就是私人藏书讲学之所,是由唐宋私人藏书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唐五代私学的大量涌现,为宋代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私人读书之地有的直接成为后来书院的前身,为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奠定了基础。如欧阳詹青年时代读书之地的清源山虎岩,明代即在其遗址上建立了“欧阳书院”。

  名家大儒层出不穷 蔡清执程朱理学牛耳

  “通过建立书院讲学,朱子学说在泉州播下种子,拥有不少信徒,书院亦成为传播和发展朱子学说的重要阵地。”泉州师院图书馆馆长苏黎明说,朱熹身后,泉州的朱子学者继续利用书院这个阵地,为朱子学的确立和发展而努力。

  这期间,泉州著名的朱子学者首推蔡清(1452—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他花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他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该社有28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们出版的论著达90多部,所以当时人称“今天下言《易》都皆推晋江;成、宏间,士大夫谈理学,唯清尤为精诣。”蔡清在泉州成为研究理学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是明代理学的下个代表人物,蔡清的理学,主要是继承朱熹的学说。

  苏黎明说,这个时期是书院推动朱子理学在泉州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初期至中期,由于朝廷的倡导,朱子理学迅速传播发展,泉州的大儒名士亦层出不穷。

  蔡清自幼好学,师从当时著名的理学名家,在学《易》的同时精治“六经”、程朱理学等主要典籍,尽得其精旨,其成就学者评价极高,是明清两代学者公认的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把朱子学说推进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蔡清一生积极进行教学活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修《白鹿洞书院学规》,以德行道义教授学者。告病家居时,设讲堂于泉州水陆寺,并在书院讲学,学徒众多,门人遍于全国。“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后来成为知名朱子学者的泉州人陈琛、林希元、王宣等,皆为其门人。蔡清对朱子学的发展,对明代泉州的书院影响很大。明代泉州书院的许多山长和掌教,或为蔡清门徒,或尊崇蔡清学说,因而蔡清的学说通过书院得以广泛传播。

  原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许在全对蔡清也有过系统的研究,他说,蔡清一生,热心教育事业,竭力培养人才。“官辙所至,如建(州),如严(州),如杭(州)以及两京(北京、南京),随杖履者数百余人”。就是病假归家,还在泉州城内肃清门外的水陆寺讲学不缀。“有志之士,不远数千里从之”。在他诲人不倦精神的熏陶下,“出其门者,皆能以理学名于时”、如陈琛、赵录、王宣、易时中、林同、蔡烈、舒芬、夏良胜、邹守益等人,都有著述流传于后世。他的教学原则是教人以思索义理为先,特别是他那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蔡清有言,“吾为《蒙引》,使新学小生把正经道理渐渍漫灌在胸中,久后都换了他意趣,则其所成就自别”,就是用四书中的道理,经过“渐渍漫灌”,以转化学生的思想,发挥其创造才能。

  蔡清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凡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不仅不收学费,还替他们安排膳宿,寒来暑往,还替他们添置衣裳。师生之间的友谊深厚,如陈琛就是在他精心培育下“尽得其传”的好学生。

  明代后期,王阳明学说盛行,使朱子学一度低落。但在泉州,朱子学仍十分盛行,而且在与王学的论辩中有很大的发展。这和泉州有一大批朱子学者分不开。在积极起来维护朱子学的著名学者中,泉州学者再次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张岳、陈琛、林希元等就是代表。这三人都是泉州人,又是同榜进士,志趣学识相同,经常在一起讲易、论道、谈文、说诗。他们不遗余力捍卫和发展朱子学,时称为“泉州三狂”。

  书院传承儒学不断 李光地安溪倡建考亭书院

  “清代的泉州书院,依然是传播和发展朱子学的阵地,并重视通过书院传播朱子学。”苏黎明说,清初朱学与王学之争,朱学占上风,著名朱子学家辈出,这当中就有泉州的李光地。

  李光地是朱熹的崇拜者,一生致力于朱子学,为在清朝振兴朱子学作了不懈的努力。他积极向朝廷推荐朱子学,劝康熙皇帝大兴朱子学,并奉皇帝之命编纂清代巨著《朱子全书》和《性理精义》。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李光地是清初最主要的朱子学者。他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中说:“福建,朱晦翁侨寓地也,宋以来称闽学焉。……康熙间,则安溪李晋卿光地善伺人主意,以程朱道统自任,亦治礼学、历算等等,以此跻高位,而世亦以大儒称之。”(《梁任公文集》)梁启超对李光地有偏见,但并不完全抹杀他的学术成就。

  李光地亦非常重视书院在传播思想方面的作用。他曾访谒过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福建武夷仁智书院等,分别为之文纪、诗赋。李光地请假在籍时,除修复泉州府学外,还亲自主持修复安溪考亭书院,提供资金,并为之制订规约。

  考亭书院故址在安溪县城城隍庙东,康熙末年李光地倡建,由知县曾之传建成。曾之传号石岩,江西永新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举人知安溪县,“催科有法”,一到任便以发展安溪的文教为务,修理学宫、文昌祠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大学士李光地告假回安溪故里,拜访曾之传,留宿于新落成的文昌祠中,看到文昌祠富丽堂皇,而位于县学东的朱子祠却摇摇欲坠,颇有感慨。他认为修建文昌祠固然无可厚非,但更应修建纪念朱熹的地方,倡议建一书院。他对曾之传说:“俗祀文昌,盖古者司中司命之遗,虽然星辰河岳必以人配,五百年来朱子人师也,今无子崇重之优,风闻天下欤,学者知所向往。地之归也,取道两江,凡玉山鹅湖朱子信宿讲论焉者,其守类能修举。吾邑为朱子奉檄往来品题名胜之区,法得立祀,非其人不兴也,期有待于吾候乎?”(《泉州府志·学校》)这番话打动了曾之传,于是带头捐俸,在文昌祠后购了一块地,连同文昌祠一起扩建为书院。移祀文昌于后进,而祀朱子于中堂,并以朱子门人陈淳配享。扩大前面为敬业堂,立“考亭书院”匾额,延师聚徒课业讲艺。又置田租六十栳为香火资。书院落成时,还在院中竖立一块刻有“仙苑”两个大字的石碣。石碣四尺高,所镌之字大如斗,没有书写者姓名,据说是朱熹所写,原来沉没于西溪薛坂渡,明隆庆年间被捕鱼的人捞上来,一直弃置于溪岸。书院建成后即将此石移置院中,以作纪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庄成重修书院,又建敬业堂前两廊十余间房及大门,并作考棚。这所作为县官创办的书院也是清代安溪较有影响的一所书院,一直存在到清末改书院为学堂时乃终结。

  清代泉州其他书院的倡建者和修复者,大多亦是朱子学的崇尚者。他们积极兴复书院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借此弘扬朱子学说。因此,清代泉州的书院,对维护朱子学在泉州的地位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自宋迄清,泉州的书院为朱子学在泉州的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一个阵地,通过这一阵地,朱子学在泉州得以进一步的传播,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朱子学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泉州。前人对朱子学在泉州的发展曾有很高评价,如“泉州学甲于天下”,“闽学甲于中州,泉在闽,遂与建安、莆阳鼎立为三,而亚其盛。”此类评语,府、县学及书院碑记屡记不鲜。这当中,书院功不可没,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陈智勇)

【责任编辑:范超】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