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十音铜锣”濒临消失 百年南音乐器盼传承

2015年04月08日 14:17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十音铜锣的第十一代传承人黄火轮对制作完成的铜锣进行试音。
十音铜锣的第十一代传承人黄火轮对制作完成的铜锣进行试音。

  十音铜锣,一种南音演奏的器乐,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后,如今却后继乏人,陷入亟待抢救的境地。

  十音铜锣是由10个酷似帽型的铜锣组成的器乐,是明朝时期福建泉州洛江罗溪人黄瑞台研究发明的,据说当时在全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相传,明朝的万历年间,洛江罗溪人黄瑞台被人贩子拐卖到广东潮州,被当地的一个铜锣制作能手收养,他便师承养父学习制作铜锣的技艺。后来,黄瑞台被任两广按察司佥事的罗溪人黄仕藻营救回到老家,便将学来的技艺在罗溪经营起铜锣生意,此后研究发明了十音铜锣,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了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器而流传至今。

  十音铜锣制作工艺堪称独特,讲究“刨、削、调音”,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的演奏,其声音柔和,成为南音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具。演奏时,十音铜锣平架腰身,左手扶住铜锣架,右手拿着由橄榄核制作而成的锤子进行敲打,每个铜锣均发出不同的音律。

  十音铜锣一度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如今的十音铜锣遭遇了冷冬,但其煅制技艺仍是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他们经营的铜锣制作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现今的传承人仅有黄氏后裔的第十一代裔孙黄平水、黄火轮兄弟等11人继承祖先衣钵,继续制作铜锣器乐,但十音铜锣仅有3人会制作。

  目前,为了抢救濒临消失的十音铜锣,该项目已被收入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江区也将十音铜锣的煅制技艺纳入区级的保护计划,在今后逐步培养一批铜锣煅制技艺的传承人,使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吴刚强 苏德辉)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