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纸织画:千年“手上绝技”重放异彩


这是一种奇特的民间传统工艺,远看时,像是画纸上笼罩着一层飘渺的烟雾,如临仙境般,就像永春四季薄雾笼罩的气候一样。可是你如果走近观察它的话,却又是另一番样子,像是由各种颜色的方格有规律地堆叠而成,呈现出“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纱前看人”的朦胧美。
这就是名闻天下的福建永春纸织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和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就在几天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永春纸织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永春纸织画是一种融编织工艺和绘画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形成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400年余的历史,一度为朝廷贡品。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宫廷里时有挂屏。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纸织画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要经过构思、绘画、剪裁、编织、补色、点神、裱褙等工序。
编织绘画的结合
记者驱车从福州出发,沿着莆永高速路行车2个小时,便到了永春县城。放眼望去,永春境内森林茂盛,峰峦特秀,山涧溪流密布。
永春县古称桃源场,五代时,又后境内“山之草木四明不变”,四季如春,改桃源县为永春县。纸织画的产生,不得不让人将它与其气候联想起来。也正因如此,为制作永春纸织画用纸原料的毛麻竹优异品质的形成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据《永春县志》记载,隋灭陈,陈后主携宫廷皇亲、军队和百工乘木船逃到永春避难,是最早进入永春定居的成批人群。这样,宫廷画师和其它文臣成了当地的文人。受民间竹编的启示,经过宫廷画家、文人与民间织布女和竹编艺人的合作,终于在隋末唐朝初期出现了纸织画的雏形。
陪同记者采访的泉州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永春县文化馆副馆长周梁泉介绍说,永春竹编,是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民间为了个人竹编用品的保管,就请文人在织物上写字做记号。古人发现,用毛笔在编织物上写的字,断断续续,有一种不完整的残缺美感。因此受此启发,文人自己不会劈竹成片,就用纸张剪成纸条编织,再画图题字。文人爱惜用纸,把写过的废纸剪成条,偶然和空白纸条编织,却有着更含蓄迷人的效果。绘画和竹编的产物由此出现。
技艺精湛的永春纸织画几度兴衰,险些失传。永春老艺人黄永源在继承传统技法基础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从而使永春纸织画艺术日臻完美。他打破了“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陈规陋习,公开了祖传技艺。黄永源的徒弟周文虎继承并发扬了纸织画技艺,他创作的《中国古典万里长城图》长达百米。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的永春几家纸织画工作室并不满足于现状,都在探索纸织画未来的发展方向。(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