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潮扇传承艰难 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图)

“靠制作潮扇真没法过日子,因此也没人愿意专心从事这个事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对潮扇的未来表示担忧。据了解,被称为四川一绝的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自清末传入德阳,经李宝成改进后,成为今天的德阳潮扇。不过,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却鲜有人来全身心投入到潮扇制作中,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潮扇无法生活。
纯手工制作 一年制作100把扇子左右
今天上午,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杨占勇的住所,家里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他制作精美的潮扇,扇面上画着山水、人物等内容。他正在家里的小厨房划着刚买回来的竹片,这也是制作德阳潮扇的主要材料。
“这些竹子都是从宜宾买回来的慈竹,一共两根。每根有20多米长,一根最多做30把扇子,全都是手工制作。”杨占勇说,德阳也有竹子,但是没有宜宾的慈竹好,不够韧劲。为了制作出一把好的扇子,不得不去宜宾买竹子,竹子其实只花了几十块钱,而路费、吃住等就花去了1000元左右。
“我曾经想过用机器生产出竹片,但是去过许多地方,都找不到这种机器,因为制作潮扇,只需要竹子表面那一层薄薄的皮,而且是这种竹皮是呈拱形的。”杨占勇说,这必须要靠手工,而且围线、装裱等这些也都要手工,机器无法操作。需要4天才能制好一把扇子,因此一年也只能生产出100把左右的扇子。
据了解,杨占勇制作潮扇的技艺是从父亲杨功源学习到的,而其父师从德阳第一批潮扇大师李宝成的徒弟陈昌全。杨功源13岁开始学习制作潮扇,后来开设源丰潮扇庄。1958年公私合营,源丰潮扇庄取消。如今,源丰潮扇庄再次在杨占勇的手上崛起。
“我从1990年跟着父亲学习,到了2000年下岗后,才全身心投入到德阳潮扇的制作。”杨占勇说,“一是从小就看到父亲做,很喜欢;二是想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曾经辉煌 作为国礼赠送外国
根据德阳另一位潮扇传承人龚德江搜集整理的《德阳贡扇简介》显示,1892年,福建仙游县知县包善诚告老还乡,回到当时的德阳县,带回了5把广东潮扇。小贩李宝成发现后,潜心琢磨,结合本地“纸壳扇”工艺,制作出第一把德阳潮扇。李宝成试制的潮扇受到欢迎,他从此以制扇为业。后来,有人把德阳潮扇带给慈禧太后。慈禧遂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100把。从此,德阳潮扇声名鹊起。到上世纪30年代,德阳城内有33家潮扇庄,1938年前后,年产量约7000把。
建国初,德阳潮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成立潮扇生产供销小组。1956年,又单独成立潮扇社,同年赶制一批精品,作为国礼赠送印度、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1958年,与竹器社合并,有职工200余人。1959年出口5万把,1960年出口12万把。
工序复杂且不能“当饭吃”
德阳潮扇曾经辉煌过,但是如今却显得有些没落,目前,只有龚德江和杨占勇在专心制作潮扇,他们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即便如此,也鲜有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德阳潮扇的,都是70年代以前的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估计大多数都没听到过,更别说制作了。”杨占勇说,目前家里就只有他和父亲做德阳潮扇,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因为制作潮扇的工序复杂,工艺精湛,需要极大的耐心,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坐不住。
“一个竹片的宽大约1.2厘米,要把它削出25根大小均匀的竹丝出来,而一把小的潮扇需要140多根竹丝,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杨占勇说,而制作潮扇难度最大的就是围线,也就是扇子最边上的那一股线,这决定扇子的形状。他的父亲手把手教,即便是这样,他也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学会。
以前潮扇是作为大富人家小姐使用,购买的人还多,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装饰、收藏。为了更美观,杨占勇将把扇把进行了改良,还增加了放扇子的台座,这无形也增加了成本。目前,一套潮扇已经售价上千元,买的人更少。
“去年只卖了几把扇子,收入只有几千块钱,靠这个根本吃不上饭。”杨占勇说,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坚持一下去,因为能制作潮扇的人本来就少,怕将来会失传了。
如今,杨占勇会经常到其他地方的扇场学习,改进自己的工艺。同时,还会到学校向学生讲解潮扇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打开销售渠道。
“目前,潮扇走的高端、中端市场,价格高,买的人少。”杨占勇说,今后还是要走大众市场,降低潮扇的价格,这样才会更多的人来买。销售好了,制作潮扇的人才能养活自己,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