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武强年画传人康英勤:从“看门人”到传承人

2015年05月25日 15:4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康英勤向记者展示其年画作品。(曹斌 摄)
康英勤向记者展示其年画作品。(曹斌 摄)

  “我就喜欢干这个!”提起年画,康英勤开门见山地说,语气诚恳,目光坚定。

  用21年的时间,从武强年画博物馆的看门人蜕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支撑康英勤的,就是“兴趣和坚持”。

  辗转学画奠基础

  康英勤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武强县肖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而武强县是享誉中外的年画之乡,年画便自然而然成为他学习模仿的对象。“有空就在纸上、地上、墙上学着画。”初一时,武强县文化馆组织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康英勤废寝忘食地学了10天,不仅掌握了美术基础知识,而且“有幸认识了年画专家王兴邦老师”。高中毕业后,因腿有先天性残疾,康英勤待业在家,把更多时间用在了琢磨人物画上。

  1983年,康英勤参加了武强县文化馆组织的年画培训班,为期一年多的学习,让他对年画的制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先学做工具再学绘画、刻版、印刷,熟悉了年画制作的整个流程。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乡下的画店制作年画,或者画美术广告、制作牌匾。”回忆这段为他后来的创作奠下坚实基础的岁月,康英勤依然很兴奋。

  后来,为了边学画边养活自己,他还辗转到过衡水、北京……

  复制作品得精髓

  1987年,正在筹建中的武强年画博物馆,需要一个看门人来保管从民间收集到的画版。负责画版收集、整理工作的王兴邦推荐了康英勤。虽然每月只有15元的工资,但康英勤有了进一步接触武强年画的得天独厚的机会。

  从此,认认真真看门的同时,康英勤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学艺上。每月的工资除了给家里几元钱外,其余都花在了买工具、书籍和练基本功上。“白天印裱年画资料,晚上复制年画。看得多了,练得多了,就完全了解了年画的种类、艺术风格及其制作工艺,找到了感觉,然后有了自己的想法。” 渐渐地,他成为年画之乡的一名艺术新秀。

  康英勤笑着讲了一个小故事:2010年,武强博物馆请人作了一幅年画参加世博会,馆长让我看看怎么样。我也想试试,就对馆长说自己也创作了一幅,馆长说那也看看吧。我连夜赶制,第二天馆长一看,拍手道:“哎呀!这幅才有年画味儿,用这幅!”2012年,这幅《祥和世博》获得衡水市“喜迎十八大,助力马拉松”书画作品展特等奖。

  “馆长说的‘味儿’就是我在不断地看、复制中得到的,实践更有用。”

  改善创新求传承

  武强年画在鼎盛时最高年产量曾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内容单一、不宜装裱、跑色褪色严重的缺点,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康英勤经过不断探索,改善创新了制作工艺:将新旧颜料“二合一”调配,印刷后效果明显提高,既鲜艳又不易掉色;印刷中创新采用“颠倒顺序法”,使年画成品线条清晰、色彩艳丽,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在绘画创作方面,康英勤认为“以前的年画太笨拙粗犷了”,于是他大胆创新,在传统绘画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手法,构图大胆,用色丰富,使年画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康英勤先后创作和改绘各类年画作品超百幅,并无数次获奖:2002年5月“年画印刷”在“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获表演奖银奖;2004年以非典为内容的《团结同心》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铜奖;2007年作品《连年有余》被中国邮政总局选为“2007年有奖贺年封”邮资图案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08年作品《丰收乐》获第三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优秀奖、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展特别奖;2012年作品《平安是福》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乡土奖”银奖和“东方杯”全国中老年书画诗词摄影大赛一等奖……

  此外,他还开发了一系列武强年画产品,包括工艺茶具、工艺瓷盘、年画观赏版、年画剪纸精品挂历、武强年画册、年画工艺扇、扑克、年画礼品杯等,让武强年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08年对康英勤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书画家称号;这一年,他走进了北京奥运村展示武强年画。

  “一位立陶宛运动员要了10把年画扇子,但因为扇子上没有奥运五环标志,感觉很遗憾。听说他不着急拿走,我就在晚上一把把画了上去。” 康英勤说,“传承人就是要上承下传嘛,这也是传扬武强年画的机会。”

  近年来,康英勤先后参加了在新加坡、比利时、北京、上海、澳门、深圳、昆明、南京、郑州、湖州等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武强年画刻印工艺展示及非遗展演等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武强年画艺术的发扬光大,积极努力着。(颉亚珍)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