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彩瓷师傅刘汉新:用东江沙堆彩"惠州志"

2015年05月27日 14:4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刘汉新在自己的老宅子里潜心创作。(王昌辉 摄)
刘汉新在自己的老宅子里潜心创作。(王昌辉 摄)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机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都可以在惠州找到踪迹,包括东江、东坡、东征、东纵在内的“四东文化”则让惠州文化有了可资繁荣的基础。

  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的要义,在于传承旧有,更在于吐故纳新。这方面,惠州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宜居的市政配套、包容的人文胸怀,而有着独特的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匠师、画家、文人,在这里找到安家落户的理由,并以自身独特的贡献,与传统接通,成为今时今日惠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挖掘、传播,是媒介功能,也是文化落脚,其存在的根据终究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作品和生活本身。从27日开始,《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那些惠州的匠师”系列人物报道,敬请垂注。

  桥东,小塘下,第二小学附近的一处普通民居,门框上蓝底白字的素朴招牌上写着“惠州彩瓷”和宅子的主人刘汉新的名号及联系方式。打开门,里面是一排排的彩瓷作品,以盘为主,兼有壶、瓶、碗等多种器物,或素雅,或重彩,各具特色。

  前后忙碌的刘汉新,正在将这里重新布置。这是他的老宅子,由于一些原因,最近他将工作室搬回到这里。用他的话说:“别看老,可都能用,在这里做东西不会被打扰,很舒服。”

  师出彩瓷厂从学徒到“老师傅”蜕变

  出生在位于金带街的外婆家,刘汉新自认是老惠州人。初中之后就搬到位于桥东奶奶家生活的他,至今对那个时候的西湖有着清楚的记忆:“哪里有鱼,有果树,都清清楚楚。”

  在外婆家,他就对画画产生浓厚兴趣。外婆缝补衣服用来划线的粉笔,成为他最好的“艺术工具”,红色的砖石上被他画满了各种动植物,小学之后,买了颜料,书本上也成了他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不过,高中毕业之后,为了生计,他以做散工为业,艺术似乎离他越来越远。

  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惠州彩瓷工艺厂,在80年代迎来兴旺期,在如今西湖丰山的下面建了很大的厂房,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由于经济效益好,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好工作。刘汉新凭借小时候自己摸索的画画基础,在1982年彩瓷厂招收画工的考试中顺利通过。“100多人报名,只招12人,10男2女。”刘汉新说,这可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进厂之后,先是在佛山学习壁画,后来由于市场变化,又向厂里老师傅请教,加上自己摸索,学会了颜料的调配和窑的制作,学习了广彩、潮汕彩等技法。广彩的作品有凸起感,潮汕地区则以平的新彩为主,这都让他在此后的彩瓷创作中获益良多。当时的计划生产方式,也给他多方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彩瓷产品主要供出口,由省一级负责统筹安排,他才得以跟随来自不同区域的师傅学习。长期学习之后,他自己也成了厂里的“老师傅”,带起了两名徒弟。

  1991年,彩瓷厂经营出现问题,开始走下坡路。刘汉新也离职下海,几次波折之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开始广泛收集玻璃瓶、水晶杯等材料,研究属于自己的彩瓷风格。

  东江紫砂堆彩光泽高低各不同

  “古人很多时候将宝石打碎,加入彩瓷作品,现在完全可以用各种玻璃替代。”在探索独创风格的开始阶段,模仿、替换是他采取的两种方式,然而这并不能让他满意。爱迪生尝试千种材料,以点亮生活所需,刘汉新,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灯丝”。

  一次的偶然机会,刘汉新发现这种材料并不遥远——在数百米之外东江之畔,选择干净水面附近的沙石,加入彩瓷后可以让作品有显著的浮雕感,而且烧成后不易脱落,为他的作品平添一份古朴的味道。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沙石的粗细不同,烧制时的温度不同,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这种特点从他的作品《墨园围》和《年年有鱼》中得到充分体现。

  《墨园围》,顾名思义,是参照惠州墨园村的建筑风格创作。使用无光泽的沙子做土墙,古朴浓郁,左下角的人物则选用高光泽的沙子制作,对比鲜明。摸起来凹凸不平的《年年有鱼》,一条红色鲤鱼跃起在江中,看起来生灵活现,江水使用无光泽的,波浪使用有光泽的,最显眼的鱼鳞使用的是光泽度最高的沙子表现,层次感丰富。

  2010年,他用东江沙进行彩瓷创作的风格逐渐成熟,他将之命名为“东江紫砂堆彩”,并陆续推出“民居”“西湖”“东江”等多个系列作品。“我要继续画惠州的东西。以西湖为例,以前苏堤旁边有很多相思树,后来逐渐消失,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将它们保存下来。”

  在不久前的深圳文博会上,刘汉新带去的10多件作品受到关注,尤其是不少来自国内北方地区的采购商表示强烈兴趣。刘汉新表示,接下来他还将参加惠州民间博览会和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在更多的舞台展示他的艺术作品,展示惠州景致。

  收藏老物件通过艺术品将历史存续

  上世纪70年代在香港买的日本产电扇,依旧运转自如;80年代景德镇生产的粉彩茶具,但凡款待客人都用得上;老宅子本身,据说是清代的建筑,至少有两三百年历史,也是刘汉新奶奶的祖宅。

  周边还有不少老房子,和同样老到不知年月的木棉树、龙眼树等,几乎构成刘汉新初中到高中生活的全部天地。每次涨大水,和邻家的孩子一起将家具搬往高处,洪水到来时在水里捉鱼玩,成为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在刘汉新眼里,随着城市发展,老宅一点点拆除,这片属于“老惠州’的范围在一点点缩小。在刘汉新看来,与老宅一起逐渐消逝的不止是个人的童年记忆,更是这个城市弥足珍贵的一段历史。“老房子住着很舒服,人与人之间很融洽,真正的好房子就是旧房子,现在的商品房没有这种感觉。”作为惠州彩瓷工艺传承人,刘汉新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将这段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历史保存下来。

  由于要修建东坡祠,后门的另一处老宅下个月就面临拆除。这并非老房子的第一次变化,却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使用上的原因,老宅的主人,在维持基本面貌的情况下,多次增、改房屋布局,不仅没有破坏老宅的景致,反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独特民宅风貌。为了心中的那份类似“乡愁”的情怀,刘汉新采来东江沙,以这座老宅为主要参照物,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彩瓷作品,并作为“岭南民居”系列中最为宝贵的一件。

  抱着自己的作品,站在即将被推倒的老宅门口,有遗憾,有失落,更多的还是欣慰。用自己的双手,糅合数百米外的东江沙,保存一种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的“惠州志”侧面。“用相机记录可能很少人会看,但作为艺术品,就会存续更久。”这是作为彩瓷匠师刘汉新的坚持,老而弥新。(王彪)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