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美籍华裔作家张北海出新作 品读“一瓢纽约”

2015年05月29日 16:00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作者简介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在美国洛杉矶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退隐纽约,著作随缘。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到达美国纽约定居至今,著有《美国:八个故事》《人在纽约》《美国邮简》《天空线下》《侠隐》等书。

  叶嘉莹是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是他的侄女……他就是被张艾嘉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的张北海。日前,张北海的新作《一瓢纽约》出版,这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配有百幅彩图。街头表演、好莱坞梦想、牛仔裤、纯麦威士忌……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张北海的文字简约,笔法从容、潇洒,洋味十足,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白话文“文体”,因此作家阿城表示:“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与这样一个作家相遇,遭遇久违的干净优雅的现代汉语,将是一件幸福的事。

  书评: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

  近来,各色书写、解读美利坚的书籍,在坊间甚为流行。这些或雅或俗、亦庄亦谐的“美国学”作者,若排个座次的话,俨然已成代际。比如,有人说董鼎山、董乐山兄弟为第一代,林达夫妇为第二代,薛涌为第三代。又有人说……不管哪个算法,似乎都忘了还有一个写美国“故事”的老手——张北海。

  张北海,何许人也?说起来,和白先勇一样,算是一个“高干子弟”。他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就读于北平美国学校。父亲任职于政府部门。

  抗日战争后全家避居重庆,战后返回北京。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2年赴洛杉矶深造,读比较文学系。1972年迁往纽约,定居至今。

  若论资排辈的话,张北海在美国“混”的资历仅次于董鼎山,要知道,那位近来大红大紫的木心先生,虽出生于1927年,可是直到1982年才出国定居纽约的。

  谈起对美国的书写,不提张北海,大概因为他是文人,不是学者。老一辈“纽约客”的文人气,不大合当代“知道分子”的口味。的确,张北海穷尽三十年的时间,书写美国的点点滴滴,在他完全是副业,是乐趣。他一不打算还原美国的真相,二不打算替国人启蒙,故而在他笔下,看不到那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一类的知识制度分析,看得到的,只有牛仔裤、地下铁、摇滚乐、时装和便装……这些小玩意,更确切地说,是文化和生活。

  在台湾,张北海的名气很大。这当然不是因为叶嘉莹是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是他的侄女,也不是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中的“江湖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去美国混的文化人,都要拜他的“码头”,从他那里讨些经验),而是因为他为人和为文的风度。

  和阿城、陈丹青、张大春一样,张北海潇洒、通达,还有些念旧,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生活跟文章一样,自然纯粹而又有点艺术化。他的行事做派,写下来,俨然就是一篇活生生的“世说新语”。据说,年已古稀的张北海,至今还喜好穿牛仔裤,可谓不服老。

  在一篇谈美国Levi’s牛仔裤掌故的文章里,他回忆自己少年时头一次穿牛仔裤的情形:“三十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下午,台北市龙泉街九十二巷快到底的一幢日式小楼内的卧室里,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正慢慢地穿上五天前朋友送他的生日礼物,一条四天之内洗了三次、试穿了两次、前面口袋上端两头打着铜钉、后面右方口袋边上露出一面小小红旗的靛蓝色长裤;现在第三次试穿时,深蓝色开始微微发白,冷冰冰的粗布仍带点湿,还不够软,但他觉察出这条裤子已在按照他的腰、他的小肚子、他的屁股、他的大腿的形状开始缩了,紧紧地裹着,使这个天真无邪的初一学生经历着难以形容的兴奋……”在他的笔下,这种拿美国掌故说台北往事的小花絮比比皆是,有些温情,也有些伤感。

  张北海,是本雅明所说的那种“讲故事的人”。他26岁留美,客居至今,真是十年一觉纽约梦,赢得美国薄幸名。他那些读解美国的文字,与其说是“美国学”材料,不如说是台北的忆旧文章。为了美国而美国,那就不是张北海了。台北、北京于他,方才是待人夕拾的朝花。张艾嘉说张北海是“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陈升有一首名为《老嬉皮》的歌写的就是他,大约是觉得他有玩世的味道吧,但我觉得,由名词人古敏倩作词、张学友演唱的一首《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拿来描绘张北海,倒更为俏皮:“吃着那汉堡包却想着水饺/在chinatown 去找那家乡的味道/整天驾着车在那画满图画的街上绕/陌生的灰尘也偷偷地在笑……”

  张北海,这个老嬉皮,这个戴着黑框大眼镜、翻译着ABC的老牛仔,在纽约能找到自己的梦吗?(邓金明)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