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良渚刻画符号》首发 聚焦中国文字起源

2015年06月10日 14:5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近日,《良渚刻画符号》在杭州市余杭区首发。来自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考古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本书和相关的文字起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阶段。它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因首先发现于余杭的良渚而得名。在约80年的时间里,草鞋山、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接踵而至,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

  如今,良渚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最前沿的课题之一。随着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们不断地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较多形态各异的刻画符号,据调查统计,刻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总数已经超过600个。其中部分字符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符合文字的一些特点。

  中国到底有没有5000前的文字,现在还无法得出结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雨说:“这个问题学术界正在研究,但有一点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中国文字一定有一个长时间的发展阶段,从五千年前到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间相隔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字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这些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是否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具备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主任刘斌研究员说:“良渚先民能开展工程量浩大的建设、制作精美的玉器、形成社会阶层、建立成熟的礼制、实现社会的高效运作,若不依靠符号系统记录和传递信息,难以想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各个遗址被大量发现和发掘,刻符资料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它们与已显成熟的甲骨文以及汉字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倍感兴趣和广泛争论的课题。著名的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表示,良渚文化刻符目前还是一个谜,难有定论,但是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大实证,因此,研究刻符,不仅对探源中华文明有作用,而且有助于良渚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张忠培认为:中华文化是多谱系的,存在五大基因文化谱系:西拉木伦河—辽河文化谱系、黄河上中游文化谱系、黄河下游文化谱系、长江中游文化谱系和长江下游文化谱系。所以“不应从甲骨文的角度去解读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良渚文化不隶属于商周文化的谱系。”他说。

  据了解,《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编纂出版工作前后历时四年,收集、拍摄工作涉及苏、浙、沪多个博物馆和考古机构。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系统研究的空白,拓宽和深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思路与内涵。

  全书收集了550余件各地馆藏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的656个刻画符号,同时附有刻画符号的专业摹写,使符号具有图片、拓本、摹本和文字描述四位一体的记录信息。全书包含3000余幅出土文物图片,将古老的良渚文化以图录的形式予以直观展示,集学术性、系统性、可读性、工具性于一体。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高蒙河教授表示,它填补了国内史前刻符纹饰资料的空白,对这方面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和更有潜力的空间。(陶枫 夏涛)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