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京剧讲座走进德国 华人戏迷享“国粹盛宴”

2015年06月12日 15:2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高苍健表演《野猪林》片段。(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陈磊 摄)
高苍健表演《野猪林》片段。(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陈磊 摄)
中国侨网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系列活动深受欧洲民众喜爱。图为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右一)与杨赤(右二)一行交流。(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陈磊 摄)
    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系列活动深受欧洲民众喜爱。图为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右一)与杨赤(右二)一行交流。(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陈磊 摄)

  中国侨网6月12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报道,近日,百余名德华京剧爱好者欢聚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聆听大连京剧院院长、京剧大师袁世海最佳传人杨赤讲戏。杨赤系统概要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形成,京剧表演的特点与程式、门派、行当、服饰和脸谱等基本知识。讲解之中还穿插武旦、花衫、花脸、老生等行当的经典曲目片段,以“静动结合”的方式为德国的京剧迷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粹盛宴。

  京剧是艺术 更是精神的纽带

  《赵氏孤儿》、《三岔口》、《霸王别姬》、《扈家庄》、《野猪林》……7日晚,6位来自大连和北京京剧院的青年优秀演员在法兰克福呈现了诸多经典剧目片段。华丽的服饰和引人入胜的演绎令在场戏迷们大呼过瘾。杨赤老师则压轴清唱了《智取威虎山》中《自己的队伍》桥段,将当晚活动推向最高潮。

  杨赤一行是应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的邀请来欧洲开讲,法兰克福是继法国巴黎后的第二站,接着他们还会前往奥地利维也纳,与当地票友进行联欢。此次欧洲行也是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系列活动之一,由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承办。德国的演出受到了德国湖南同乡会、法兰克福岳阳楼、德国福建同乡会、德国河北同乡会以及德华京剧苑的大力支持。

  作为“文化中国”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坛”自2007年开始邀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赴海外开讲,法兰克福已经第三次迎来了“讲坛”的光临。杨赤1982年拜京剧大师袁世海为师,师生亲如父子。先生倾囊相授,弟子孜孜以求,故杨赤深得师傅三味,成为袁派艺术的最佳传人。袁派艺术是袁世海先生通过几十年的舞台经验,摸索出来的一种京剧表演风格,豪放刚劲,情感酣畅饱满,粗中有细,唱法上以传情为主,因此赢得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美名。

  演出结束后,杨赤接受了专访。他说:“在海外演出的机会很多,但是以讲与演相结合的形式还是第一次。此次借国务院侨办'名家讲坛'的契机,一方面讲,让一些刚入门的朋友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京剧,同时也要演,与票友们切磋、互动、联欢。”

  他介绍道:“目前京剧演出曲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传统经典曲目;二,新编历史戏;三,现代戏。如果说只演现代戏而不演老戏,这是不符合京剧传承规律的。反过来说,老是演那么几出传统戏,而不进行创新,反映现代生活状况,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提倡这'三条腿'要一起向前迈。但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现代戏创新有限,影响超过样板戏的还没有。”

  京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面临着新兴媒介的冲击。杨赤认为,这不光光是中国的问题,世界范围都是如此,电视、电影、网络、新媒体等对舞台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扩大了舞台艺术的影响力,但同时舞台艺术离开了“舞台”,它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中国国内学京剧的年轻人比前几年更多了,国家对戏曲、京剧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因为京剧剧院光靠票房还难以维持生计。

  许多人都为京剧在现今“快速消费”的社会里寻找出路,现代戏或是京歌?杨赤说:“现代戏首先要姓'京',不能走样成歌舞剧,或者是话剧。同时我也不排斥京歌,我自己也唱。但这并不是京剧发展的方向,京剧的魅力在于舞台,在于好的演员,在于整出的大戏。”

  杨赤最后谈及此次演出的感受,“德国的戏迷们非常热情,他们对我说,在海外只要听到京胡的声音、京剧的唱腔就感到特别的亲切。所以我觉得,来海外表演京剧十分必要,因为京剧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祖国与侨胞间的一条精神纽带。”

  弘扬国粹 德语道白也很重要

  7日中午,杨赤一行受到了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副总领事邢伟平的热情接见。梁建全首先对陪同的国侨办宣传司李永清处长表示感谢:“何亚非副主任去年10月访问德国,了解到法兰克福众多的京剧爱好者希望能够一睹国内京剧大家的风采。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侨胞们的心愿就得以实现,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着,他介绍了目前法兰领区华人文化生活和京剧票友活动情况。

  梁建全说,中德目前的文化交流早已不限于两国官方层面,而是深入到“市、县、乡”之中,两国人民频繁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德国各地的“中国日”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华人也主动融入本地文化,如参加狂欢节等。

  梁建全对法兰克福本地京剧社团--德华京剧苑为弘扬国粹艺术所做的努力表达了赞许。他说:“如果不配上德语道白,不做好解释工作,德国观众就很难深入地了解京剧。德华京剧苑相关的尝试非常有益。”

  杨赤则介绍了目前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他说,京剧目前面临“观众培养”和“市场培育”两大问题。中国观众还习惯于“送票”、“包场”,觉得这样有面子,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之中,而不习惯于“艺术消费”这一市场行为。

  他说,京剧的魅力在于传承和不同风格的演绎,京剧的推广要靠“大戏”,就是整出的剧目,我相信,来到剧院看过整出大戏的观众都会喜欢上京剧。中国国内的观众各个年龄层都有,年长者居多,因为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积累之后,更能品味京剧的味道。此外,他还谈到了对德国京剧票友的印象,“海外票房主要以玩为主,德国的朋友们不但玩,还传。德华京剧苑在向德国人普及京剧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高苍健:爱上京剧就不会想离开它

  高苍健是杨赤的爱徒,今年21岁,他从一岁起就“爱”上了京剧花脸,并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它。他说:“听家里人讲,一岁多会儿,一听到电视里播京剧,我就坐在那儿不哭了。家里人这么一看,就去音像店给我买录音带。家里一个懂这行的都没有,就随便拿了一盘,拿的就是京剧花脸。”

  三岁时,他参加了一个团练小班,正式开始接受训练,02年从哈尔滨来到大连追随杨赤老师,12年12月4日正式拜杨赤为师。他说,师徒如父子,两人要产生感情才能从师父身上学到真东西,先做人,再学戏。

  高苍健说自己是从内由外地喜欢京剧,从小就虎头虎脑地唱花脸,就喜欢瞪眼睛、大笑。现在他是大连京剧院的一名青年演员,每周六有公演,偶尔还要加演。每月他还有机会和一至两位京剧名家同台演出。他说:“我们院这叫'每月一星',是我们小演员长见识、学戏的好机会。此外,我们也有一批忠实的观众,无论是台上还是私下,他们对我们帮助都很大。”

  高苍健是袁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他对“袁派”的理解是:简而言之就是人物派,以刻画人物为主。他说:“在戏里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我们这行讲究'一人千面',而千万不可'千面一人'。演鲁智深就是鲁智深,演李逵就是李逵,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是最关键的地方。比方说霸王,就要演出王者风范。我对霸王的理解就是男人,真男人。他一生的最爱就是虞姬和乌骓马。四面楚歌之际,乌江上驶来一艘渔船,渔夫对霸王说,'渡马难以渡人,渡人难以渡马,先渡哪个?'霸王毫不犹豫地说,'先把我的马渡过去吧。'真爷们儿,真帅!”

  在高苍健的眼中,京剧是一门很“高”的艺术,高就高在要能够自如地跳入跳出。跳入容易理解,就是完全融入到所演的角色之中;跳出则意味着在舞台上做到“无缝连接”,不需要背景重置,几声锣鼓点之后,马上进入下一个场景,空间完全虚拟化,完全靠演员的功夫。好的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精湛表演,将舞台角色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

  练功、排练是个辛苦活儿,但高苍健从来没想过放弃,他说:“十来岁就开始参加公演,从来没想过不干这行了。因为就是喜欢舞台上的那个感觉,怎么说呢,就是过瘾,非常的过瘾。”(陈磊)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