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篆刻家师村妙石:方寸之间连接中日文化


“师古妙创——师村妙石六六篆刻书法展暨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中日书画联展”19日结束了在大连现代博物馆的展出。
日本著名篆刻家、艺术家师村妙石从1972年第一次来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后,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创作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上。热爱中华文化的他到访中国179次,来了大连14次。对于这次自己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展览,师村有好多话想说。
博物馆里的66岁生日
没想到现代博物馆刚开馆就会在展馆里看到师村妙石,师村先生会在每一幅作品前停一停,仔细端详一下。时而调整一下展品的摆放角度,时而更换一下品名卡片的位置,时而把多余的吊线小心地藏在作品后面……原来师村妙石是在为每一件展品做微调,以便为观展者呈现更完美的面貌。现代博物馆馆长姜晔告诉笔者,整个展览期间,除了开始去北京日本大使馆汇报情况外,只要没有活动,师村妙石每天都是开馆来、闭馆走,为展品做微调,与观众交流。即使已经展期过半,老先生也这样坚持着。
13日师村妙石一样是在现代博物馆整整一天,中午吃的也只是自带的面包。认出他来的上前和他搭搭话,谈谈自己的感受;没认出来的只是看到一个个子不高的老者每一次认真地驻足。没有人知道,这一天是这位日本著名篆刻家66岁的生日。说起66岁大寿,师村妙石笑得很淡然:“在日本过的是整寿,没有66岁大寿的说法,我也是到了中国才知道的。还为此创作了《六六大顺》的组合作品。但是,能在生日这一天看到那么多中国的老人、孩子和青年人参观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很充实。也让我能以全新的心情开始以后的创作。”
每一幅作品都要根据表达意图的不同从中国纸、韩国纸、日本纸、西洋纸等上百种纸张类别中进行选择;每一个组合都要创作出4倍于展出数量的作品,从而实现色彩、立意等多方面的和谐;从失败中获取灵感,通过不断地尝试而呈现出立体效果;为使作品呈现厚重感而不辞辛苦地逐层着色……在人们为作品所呈现的色彩与视觉冲击叹为观止的背后,师村妙石有太多的努力与执著不为人知。
“这次是我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览,除了代表作外,大部分都是我为这次展览全新创作的。”本次展览展出了师村妙石118组件作品,其中38幅师村妙石40岁至64岁之间的书法作品是首次展出。设展前师村妙石前后3次来大连协商,根据馆里提供的平面图反复设计在这1800平方米、250延长米的展厅里如何摆放、布置作品,一切就绪后单单设展就用了足足两天时间。
用“爱”对战争说“不”
除了像《百花齐放》和2012年就被北京日本大使馆收藏的《樱花烂漫》等代表作品外,师村妙石的整个展览中有太浓的“中国味儿”,不单是中国元素的使用,更多的是与中国社会、国情与时俱进的敏锐感知:从为北京奥运会献礼的十余幅作品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中国梦·十二祈望》,师村妙石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经历记录着中国的发展进程。而本次展览最大的主题——“爱”,也正是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师村妙石作为一个曾经的侵略国的国民所表达出的祈愿。“在大连展出之后,7月15日还要到烟台去展。都曾经是遭到日本侵略的城市,我希望通过我的展览把日本人的心情呈现出来。”说到展览的创作主旨,师村妙石严正地说。
从表现战火纷飞向宁静祥和过渡的作品《和》到让人有无限体味的作品《爱》,从《大爱无?》、《敬天爱人》到《不再战》、《和平·非战·不战·反战·和平》,从《我爱你》到用最原始的甲骨文的“心”字创作的爱心系列……师村妙石用他的作品述说着人类的力量——博爱。“不同的色彩组合也许让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体会,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师村妙石说,“在展览期间,我看到过一个中国老人在作品《不再战》前双手合十拜了拜,也许是因为作品中金色的宗教色彩,但我觉得我的心意传达到观众那里了。”
而本次展览最让师村妙石欣慰的是他一直想将大爱主题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想法终于实现了:《祈望和平·万羽鹤》是师村妙石84岁的弟子安元紫旭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折的1万只千纸鹤,很多小的只有衬衫扣子那么大。
“我的艺术之根在中国”
2000年对师村妙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一直喜欢吴昌硕的他,在看到了梵高作品的绚丽色彩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而复印出来的梵高作品所呈现的黑白效果又激发了他的灵感,从此师村妙石走上了大胆运用色彩的创新篆刻之路。但无论师村妙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运用了怎样的西方艺术技巧,师村妙石作品的核心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从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陶片上的纹路到2000多年前汉砖上的图形,从篆刻所用的浙江青田石到思想表现的载体甲骨文。从2010年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看到了春秋时期燕国的一方心形小印所受到的启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身心的浸润……就像师村妙石自己常说的:“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文字;中国给予日本恩惠很多,尤其在文化领域,我感谢中国。我用的是汉字,我热爱汉文化,我的艺术之根在中国。”
怀着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从1972年第一次来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后,师村妙石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创作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上:他到访中国179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先后来大连14次,与大连学者于植元关系深厚,于植元去世时还专程赶到大连看望于夫人;他是西泠印社名誉社员;他是上海市名誉市民……2011年他把上海世博会展览过的作品——重17吨的圆柱体石柱碑捐赠给了中国。碑身正面和背面分别用“创新篆刻”技法刻有“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心之和、技之和、心心相印”字样,这次来大连,他也把他创作的《中国梦·十二祈望》分赠了出去。
2004年8月,师村妙石第一次到大连来办个展。11年后,师村妙石对于再一次来到大连办展感到很高兴:“这次帮我布展的都是些年轻人,看到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期待。而大连的文化、美术发展也让我很震惊。”展览期间,师村妙石积极联系现代博物馆与日本北九州市市立美术馆的合作事宜,还希望有机会以“连”为主题,再次与现代博物馆合作来连设展。
师村妙石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量:要有5万幅作品留世,60岁至88岁要刻1万个“寿”字。只要没有活动安排,师村妙石从起床到睡觉,一直都在工作。他还合理地规划了工作内容:现在刻重的,因为还拿得动;还要刻小的,因为还看得见;等拿不动、看不清了再刻轻的、大的。虽然与河南省美术馆合作的关于黄河文明的展览正在协商之中,虽然70岁时在吴昌硕老家安吉的“吴昌硕专题展”已经敲定,虽然还有那么多的活动要师村妙石亲自参与,但师村妙石说:“日本的年轻人很喜欢我的作品,在纽约展览时,即使美国人不认识甲骨文,却也能体会到作品想表达的意义。艺术是无国界的。我要做自己的作品,做到做不动为止。”(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