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音乐家赵季平:用音乐母语与世界对话

2015年07月09日 16: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大秦岭》是我与几位作曲家正在创作的交响音画,为了这部作品,我们走进秦岭,四处探访民间艺术,感受每一方土地养育出来的文化,那种辽阔和深邃可以不断促发我们的灵感。”刚刚当选中国音协名誉主席的赵季平,从他正准备下笔的新作,说起了民族传统音乐。他将其视为中国音乐的“母语”,在他看来,没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自己的成就,几乎每部作品、每个脚步、每次升华,都与传统艺术结为因果。

  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赵季平就读于西安市西一路小学时,学校对面就是易俗社。这家创办于1912年的社团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家。赵季平天天一放学就钻进易俗社,久而久之,古老的秦腔深深扎根在赵季平的心田。读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时,他多次去安塞学习民间艺术——民歌、秧歌、腰鼓、绘画、剪纸,还听到了韩起祥说书,从此迷上了陕北的民俗风情。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干就是21年。其间,他跑遍了三秦大地,秦腔、碗碗腔、眉户等地方戏曲以及各类乐器被他悉数掌握,烂熟于心。厚重的传统文化早已化为赵季平的创作底蕴,让他的作品个性十足、与众不同。

  赵季平总是一副平静的笑容,谈吐温文尔雅,但一遇到原生的民间音乐,便顿时如醉如痴,心潮难已。几乎每创作一部作品前,他都会去探访民间艺术。在平遥的小村子里,他被中路梆子所迷到,不时击掌欢呼;听民间艺人演奏唢呐,苍劲而凄婉,同伴放声大哭,而他则一夜难眠。“这些地方的历史悠久,文化特别深沉,有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创作电影《红高粱》音乐时,赵季平独自一人走在齐鲁大地上,只要听说哪里有民间艺人,他就赶到哪里,哪个村子有戏演,他就连夜追过去。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民间音乐早已流淌在赵季平的血脉里,传统艺术早就沉淀在赵季平的创作细胞中,他的大脑就是一座民间音乐的储存库。身为当代作曲家,赵季平深知,仅仅掌握了民族传统艺术远远不够,因为要将这些宝贵的艺术精华转化为当代音符,赢得听众,还需要面对世界,学习新的技法。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他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广泛接触世界音乐大师的作品,提高自己的作曲能力。“一手伸向传统,学习民间艺术;一手伸向世界,借鉴国际音乐的优秀成果,这就是我今天的创作状态。”

  赵季平究竟创作了多少部作品,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些作品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都上演过他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也开过多次,国际知名乐团的演奏曲目中,他的名字正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代表符号。“我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赵季平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之路。

  赵季平的新作民族管弦乐《国风》,7月30日将由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首演,届时,观众将再次领略他娴熟运用中国音乐“母语”的创作风采。(陈原)

【编辑:李明阳】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