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泉州影雕传人李亚华:石头上"绣"出黑白世界

2015年08月14日 10: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李亚华(右)指导学生影雕技艺
李亚华(右)指导学生影雕技艺

  “苏杭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 讲这话的是一位闽南女子李亚华。

  “绣石”说的是福建省级非遗项目“惠安石雕(惠和影雕)”,李亚华是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个项目确立品牌、实现与市场良好互动的带头人。

  一“坐”十年,打出品牌

  闽南石雕是中国南派石雕的代表,泉州市惠安县是其重镇。惠安石雕工艺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形成过程中又汲取了闽越文化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分圆雕、浮雕、透雕、影雕等,历代名师辈出,从南宋以来就有谱系传承记载,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惠安的影雕是清代石雕大师李周在“黑白针”技艺上发展起来的新工艺,李亚华是他的第16代传人。一般来说,影雕会选择青斗石或黑胆石,先经水磨抛光,在石板上勾勒图案轮廓,再用特制合金钢针通过针点的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变化,形成逼真的图案。因为犹如摄影,被称为影雕。

  30多年前,惠安的民间影雕大师李走生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将影雕“黑白针”技艺传给了未满20岁的女儿李亚华;但他一定想不到,李亚华会创立厦门惠和集团,树立了“惠和影雕”品牌,并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就是因为家里穷困,迫于生计才学这个。”李亚华毫不忌讳地说起学艺的考虑。当时,父亲带着哥哥外出做石雕,她和妹妹则在家做影雕。“相较于传统石雕对力量等方面的要求,影雕版面小,又需要耐心坐着,比较适合女人来做。”根据李亚华的测算,一张A4纸大小的影雕作品,有针点数百万个,也就是说,需要拿着两斤重的合金钢针点上几百万次,还需要注意轻重、疏密等,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李亚华一“坐”十年,掌握了全套技艺。“影雕对眼力要求很高,所以过了30岁就很难了。”李亚华说,她已经带出了3批学生,学生也已经转入带徒阶段。现在,有20余个惠安姑娘在李亚华的工厂里学技艺、做影雕。“她们可以说是我的徒孙啦。”李亚华风趣地说。

  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1989年,李亚华在厦门创办了厦门惠和集团,影雕是其重要产品。

  市场效益差是非遗传承中的典型问题,但李亚华和她的团队为影雕寻找到了新的产品出口,并不断把产业链条拉长、做宽。在惠和创立之初,李亚华就敏锐地把雕塑和古建修缮、城市雕塑、博物馆展陈、园林景观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技艺保护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我们是以影雕为基础,整合石雕、彩雕、木雕等,投入到古建修缮等方面去。”李亚华说,如厦门闽南古镇妈祖庙古建项目、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等有惠和参与,而厦门80%的城市景观雕塑工程也都出自惠和。

  位于厦门城区吕岭路的惠和石文化园,是闽南最大的石艺城,占地4万多平方米,是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一个集石雕艺术展示、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已成为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每个周末,许多厦门市民会来到公园自制影雕、听讲座、看展览。“虽然每年游客超过30万人次,也收一定的门票,但因为需要做技艺的普及和传承,我们每年要为这个公园投入200万元。”

  李亚华透露,目前惠和集团已成长为集古建修缮、仿古建筑、主题园林景观、石材幕墙装饰、石业创意、文化旅游投资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年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直接解决工作岗位400余个。

  创新与传承的十字路口

  “技艺的传承应该与创新同步。”李亚华观点鲜明,“这种创新是保存原有技艺精髓,同时融入时代印记的。毕竟现在的时代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如今,惠和影雕已经从传统的黑白影雕向彩色影雕发展,从小版面向大版面进军。

  “大理石用方錾子,花岗岩用尖錾子,山东錾子甚至是四方形。不同地域有不同特点,是可以交流的。”近年来,李亚华积极推动着南北石雕技艺的交流,请专家、开论坛……当初,四川绵阳石雕红极一时,李亚华还特地跑去学习。

  无论如何创新,技艺传承的困难依旧巨大。“粉尘、噪音”是说工作环境的恶劣,“眼力、坐功”是对身体的要求。“这门技艺也是青春饭,工作环境又不好,所以传承是比较困难的。”李亚华这时一反“女强人”形象,心疼着自己的徒弟徒孙。她能做的就是多去学校、社区做普及,并做好惠和石文化园,以吸引市民,“社会氛围营造起来了,我们也就不愁传承了。”(简彪)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