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传人郑树林:写书述说剪纸两千年传承
据《劳动报》报道,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遗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郑树林总是很忙碌:他既要去两家中学四家小学辅导,还要指导前来工作室学习的弟子和大妈大爷,去城市广场主持传统文化研讨会,为各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最令他夜以继日奋笔疾书的,还是撰写《释花听样》这件事。本来就烟不离嘴的郑树林,如今烟瘾更是大到一天三包。
想“集天下武功之大成” 述说剪纸两千年传承
幼时,郑树林拜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盐城派”剪纸大师陈庭裕为师,苦学多年,遂闯荡江湖,走遍大江南北,多次出国表演,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剪纸风格。
成为非遗传人后,郑树林梦寐以求的,就是写一本追溯剪纸历史,汇集各种流派、花谱口诀的专著。抽着烟的郑树林说,我写《释花听样》,就是要说清剪纸这门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给后人留下“遗产”,光大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技艺。
虽然郑树林没说,但他分明想做一件“集天下武功之大成”的事。
据郑树林考证,剪纸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上就有以人物走兽为题材用金箔贴花剪刻的装饰品。1955年在中国新疆丝绸古道附近阿斯塔那古墓群中,也先后出土过剪纸,其创作年代应在南北朝时期。而上海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专门出售剪纸的花样店。
而上海人称剪纸为“花样”,郑树林认为也是有迹可循的。“上海开埠之初,许多北方剪窗花的剪纸艺人流浪至此。由于上海人家贴窗花的很少,但妇女喜欢在布鞋、服饰上绣花。为适合这一变化,剪纸艺人就改为剪绣花样。久而久之,剪纸在上海就变成了‘花样’”。这门技艺,也被称之为“花样经”。
虽然剪纸发迹于民间,但郑树林却认为,剪纸同样也是一门技术。上海高档手工旗袍,用的花样就是剪纸。而精美的玉器木刻乃至古宫的雕梁画栋等,以前都是先剪花样再“依样画葫芦”的。郑树林自豪地说,以前,雕刻玉器件前,也是先由剪纸艺人剪出花样,雕件大师再动手,因此,每件精美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名默默无闻的“花样创意设计师”。
为了寻求艺术真谛,他曾经独自外出交流五年,从南到北,走遍天下,一路探寻民风民俗,与各路高手交流过招。凭着一把剪刀,他不仅完成了“阅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愿,也搜集了一大批资料,为撰写专著积淀了素材。
搞艺术也要会吆喝徒弟得靠自己找
至今,郑树林带教的徒弟已有万余人,但他苦恼的,还是如何找到嫡传弟子,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几十年前,在剪纸界拜师带徒可是件大事,因为学会一门技艺,一辈子吃用不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剪纸却日趋冷落。虽然只有56岁,郑树林已在寻找继承衣钵的弟子。功夫不负苦心人。2008年,郑树林工作室开张,前来学习的30个孩子中,12岁的殷癑特别有灵气,教啥会啥,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如今小姑娘已考上上海大学雕塑系,郑树林恨不得把一身的技艺立马教给她。
令郑树林欣慰的是,一家职校请他担任指导后,他带教出两位老师,而老师们又培养了一批智力有障碍的学生学会了这门技艺,走上了就业之路。辛灵中学原是一家工读学校,郑树林通过传授技艺,使孩子们学会了做人做事。
为了普及剪纸艺术和扩大影响,郑树林撰写了《剪纸入门》、《老年剪纸》、《闲话花样》等书籍,还连续十一年除夕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生肖剪纸。他还广泛交友,邀请全国各地的非遗传人到上海表演,交流技艺。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现在搞艺术也要学会吆喝。”郑树林笑着说。确实,因为“吆喝”,他的剪纸被请入车展表演,完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汽车的“嫁接”。
不认同电脑制作剪外文成独门绝技
令郑树林”独步江湖“的,还是他的剪外文绝技。有一年,他在广州讲课时,一位学生要求他剪汉字。他傻掉了:剪纸的基础,就是一气连贯。但汉字的点划绝大多数是不连贯的,如何剪?
被学生难倒的郑树林苦思对策,他想到草书讲究的就是行云流水般的气韵,便回家临摹《兰亭序》等字帖,闭门三年,创新成功。郑树林再出江湖,一剪惊天下。
可在一次出国表演时,老外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求他剪阿拉伯文字。勇于创新的郑树林依然以草书为基础,把阿拉伯文字剪了出来。时至今日,无论日文、韩文,凡是存世的世界各国文字他都能剪。故他在国外表演,特别受欢迎。曾创下在日本连续表演三个月空运1500个装饰剪纸镜框的“纪录”。
虽说以创新成名,但郑树林始终坚持,剪纸必须用剪刀一气呵成,对现在流行的“速度快,批量化”的电脑制作,他始终不予认同,他认为,剪纸基本功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纸,左手纸右手剪,如果通过其他手段达到目的,就不能归入剪纸这一范畴。
除了带徒难,郑树林内心也有苦恼:剪纸在信息时代,其出路究竟在何方?他也知道,唯有创新,才是出路,但如何创新,没有答案。故他又经常自嘲:“创新这件事,只能留给徒弟们去做了。”(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