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莎翁遇上孔夫子:中英文化交流迎来“黄金时代”

2015年10月19日 08: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一部于今夏播映的英国广播公司三集系列纪录片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英两国不同教学模式的关注,随之而来的热烈讨论也展现出两国之间深层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的确存在,因为两国身处世界的不同地区,且社会发展方式不同。

  然而,这些差异不但没有阻挡中英两国之间渐增的文化交流,反而成为引领两国人民走向彼此并互相学习的亮点。

  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

  在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三集系列纪录片中,英国广播公司追踪了英国汉普郡的博亨特中学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在片中,一队中国教师用中式教学法给50名英国学生授课。

  影片中,至少在最初阶段,英国学生对严厉制度和严格纪律表现出了抵触情绪,而中国老师则努力控制课堂、进行授课。但最终,中式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好的考试成绩。

  这一实验的确让人看到了中英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对纪录片的反应也体现出很多人并没有被差异所羁绊。相反,他们看到了对方的优点,并开始思考如何向对方学习。

  博亨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罗格说:“这部系列纪录片播完后,我们会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我确信中国老师们也会这么做。”

  中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我们这个国家应该有的”,这位校长补充道。

  一位英国广播公司的发言人说:“这个大胆的项目探索的不仅是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区别,更是文化上的区别。这一系列纪录片的内容发人深省,并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实践的讨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反思了中式教学方法,他认为中式课堂没有鼓励学生提问的习惯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但在今时今日,这并不一定算是个好传统,因为年轻人已愈发意识到、并更加认同个人价值。

  微博用户“云卷云舒”也认为,中英传统及现实情况差异巨大,因此,复制对方的模式没什么意义,但他们可以向对方学习。

  事实上,在同中国老师告别之时,很多有时候不太听话、喜欢捣乱的学生都流泪了。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罗茜说:“这是我们所体验的最怪异但又最精彩的经历之一。我能代表我们所有人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

  这一系列纪录片已经播完,但中英文化交流却正在展开腾飞的双翼。

  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足球巨星贝克汉姆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们对于优雅的英式下午茶多有耳闻,英国绅士成为举止有礼、有文化男士的代名词。事实上,很多中国人长期以来都对英国文化着迷。

  J.K。罗琳和她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唐顿庄园》《神探夏洛克》等电视剧在中国也有大量粉丝。

  与此同时,大约有15万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多于任何其他国家。他们所学的专业涉及多个领域,从科技到艺术不一而足,而中国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得到广泛认可。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院长艾丽丝·加斯特说,该校有2000多名中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4%。

  “我基本上每天都能在学校遇见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他们愿意冒险尝试并把他们出色的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他们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治疗疾病和给经济发展创造新机会而努力。我期待能和更多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交流想法,”她在近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她提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中国的高校及企业有着紧密合作,包括华为、中国南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9月访华时说:“我们希望在英国看到更多中国学生。在数量上我们对来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没有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受到英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在英国有近30家孔子学院提供110多门相关课程。

  在过去数年间,越来越多的学生、员工和当地居民参与到伦敦孔子学院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来。

  在英国创立的首批孔子学院之一的伦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锷说,来参加中国书法、舞蹈等课程的学生和居民逐渐增加,汉语角也非常受欢迎。

  从“黄金年”到“黄金时代”

  上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在英国举行。

  在活动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说,今年对于中英关系发展来说是“黄金年”,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英国进行的访问将会开启双边关系的“黄金时代”。

  作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化关系毫无疑问也会经历黄金时代。

  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这是去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英国期间,中英两国政府决定的。

  今年3月,威廉王子在首次访华期间,为中国孩子非常喜欢的英国卡通形象“小羊肖恩”的雕塑点睛,以此启动了第一个在中国的英国文化季。

  在上海,一个英国创新创意节成功举办。几个月后,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的中文版在英国上演,为中国文化季拉开了序幕。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表演的中文版《理查三世》融入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旨在向英国观众展示中国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这部话剧既是中英文化交流的创新之作、合璧之作,也是中国艺术家为明年莎翁逝世400周年奉献的最好礼物。

  英国文化与数字经济国务大臣埃德·韦齐也指出,《理查三世》的上演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高潮。中英文化交流年为双方提供了促进互相了解、开展文化合作的平台。

  事实上,中英文化交流也已大大超出了官方活动的范畴,在各个层次普遍进行。

  本月初,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教育组组长王盈领事与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利兹大学举办了一场中国水墨画联展。

  王盈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描绘的是风景和英式建筑,而诺沃肖洛夫画的是竹子、兰花和荷花。

  很多年前,诺沃肖洛夫教授在中国东南部的海滨城市厦门做访问学者时爱上了中国画。他告诉新华社记者:“我觉得这类活动非常重要。中国文化很博大,但在西方看到的却不是很多,大批中国艺术家在西方不为人知。”

  在剑桥大学,“康河计划”项目近年来举办了包括徐志摩诗歌节在内的很多中英文化交流活动,还启动了一个昆曲双语数字博物馆。

  “康河计划”项目主席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到中国访问。

  “在某种程度上,只要你愿意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对外部世界很多人,中国是神秘的。我的任务就是试着向西方解释中国,向中国解释西方,”他说。

  麦克法兰相信双边文化交流还有更多拓展空间,他说:“这也许才刚刚开始,但它(双方的相互了解)终会发生。”(孙梅 熊茂伶 马梦莉 钟翠花)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