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法国摄影师广东采风 见证“活着的非遗”

2016年01月04日 14:4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揭阳市普宁,南山英歌队表演。(宋金峪
揭阳市普宁,南山英歌队表演。(宋金峪 摄)
汕尾渔歌。(陈碧信 摄)

  2015年11月,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再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拍摄照片,他的目的地是广东的粤东三市:潮州、揭阳、汕尾。这次,他受邀作为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社主办的“行丝路知广东-全球摄影大咖广东行”活动的外籍摄影大师之一,和广东的摄影师们一起,用影像记录已经不可多见的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称阎雷为全球摄影大咖,名副其实。他专注拍摄中国,拍了30年,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他甚至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阎雷。而且,他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通。不过,常常他还没开口说话,往往只是端起了手里的相机,被拍摄的对象便自然地流露出微笑。

  在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他特意拍下了著名潮剧演员郑舜英和她那帮潮剧学员的特写;在揭阳市普宁南山英歌队,英歌队员的浓妆脸谱被他收入镜头;在汕尾唱响渔歌的海岸边,落日余晖下的渔女“新娘”让他多次按下快门。粤东人民的独特脸庞让阎雷频频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而拍摄中国人的笑脸,正是他正在进行的中国拍摄项目之一。

  跟随着阎雷这个摄影大咖,参加本次高规格活动的一行摄影人,还用影像记录下了粤东三市许多“活着的非遗”项目。广东省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样,包括潮州木雕、潮绣、潮州手拉壶等,考究的全是手上的功夫;而揭阳市的传统青狮、普宁南山英歌,讲究的是实打实的身段和力量;至于汕尾渔歌,那就靠的是歌喉了。而这些非遗项目的相同之处,都是扎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在阎雷拍摄中国的30年里,镜头多来自于民间。捕捉中国人的日常、中国人的情感,那些微小的、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琐碎细节是他摄影的拿手好戏。而作为阎雷的好朋友,本次同行的广东著名摄影师陈碧信,则更多地将镜头瞄准在城市的景观变迁上。30年间,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两位摄影师,一中一外,通过各自看待这个世界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影像方式,将这些人和景的变化收纳为最直观的光影,共同展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宋金峪)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