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鉴真”东渡启动 中日高僧书画展揭幕

本报讯 昨天,东山魁夷石版画暨中日高僧大德书画展开幕,也揭开了新鉴真大师像东渡活动序幕。副市长汪志坚致辞,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片山和之先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栗原小卷女士、京都壬生寺松浦俊海长老等出席画展。
扬州是鉴真大师的故乡。他历经12年,六次东渡终获成功,成为中华文化在日本的重要传播者,谱写了中日友好佳话。本次展览的作品包含了中日双方佛教寺院的摄影作品、高僧大德的书画作品,最出彩的是日本画坛巨匠东山魁夷(1908—1999)创作的30余幅石版画。东山魁夷先生是日本现代绘画界的泰斗,耗费了十年岁月,完成了一系列代表性杰作,作为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的石版画版。
又讯 昨天下午,副市长汪志坚等在街南书屋丛书楼,会见了来扬参加新鉴真大师像东渡系列活动的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代表。
【新闻特写】
新老“鉴真”面对面
昨天上午10时18分,刚刚制作完成的新鉴真大师像被恭请至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与纪念堂的鉴真像面对面。新老鉴真像似在喁喁而语,互致问候,吸引了无数日本游客和扬州市民前来观看。
据了解,原先鉴真纪念堂内只有一幅鉴真纸画像。现在的鉴真坐像,是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第一次回扬省亲后,由赵朴初动议复制而成,被认为“非常接近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这次刚刚制作完成的新鉴真像,一尊将供奉在文峰寺,另外一尊将远渡重洋,在日本京都市壬生寺供奉。
为新鉴真像供花献茶
一大早,上百市民排好队伍,一一走上台阶,为新鉴真像供花。象征太阳的向日葵、代表母爱的康乃馨,还有玫瑰等20多种花材,配上文峰寺后院内的绿色枫叶、云柳,插成了“四季变迁”,再配上9枝天堂鸟花,仿佛一只亟待飞向天空的鸟儿。
日本花道大师谷村晃甫女士说:“我要让远航的鉴真大师闻到故乡的四季花香,让吉祥鸟伴随着大师像平安远航。”
献花之后,又进行了供茶。献茶所用茶具均从日本运来,茶碗都是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土陶瓷茶碗。
【记者专访】
学习鉴真百折不回精神
-嘉宾:片山和之(日本驻沪总领事)
总是一脸严肃的片山和之先生,提起扬州来却格外轻松。他说,有鉴真精神在前,日中关系一定能克服眼前面临的困难。
“认识扬州是高一时读的唐诗里。”片山和之说,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让他永远记住了扬州这个名字。大一的时候,他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天平之甍》电影中当群众演员,扮作官员在东大寺迎请鉴真大师东渡到日本。这个镜头,让他永远记住了鉴真这个光辉的名字。
“今天的新鉴真大师像东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与时俱进。”片山和之先生说,公元8世纪,鉴真大师东渡时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速轮船,六次东渡历经苦难,但是他不惜生命、舍身取法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一定要学习鉴真大师百折不回精神,克服眼前面临的困难,为日中关系长远友好发展作出贡献。
扬州的风光真是秀丽!
-嘉宾:栗原小卷(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著名演员)
现年71岁的日本影星栗原小卷曾因出演《望乡》《幸福的黄手绢》《莫斯科之恋》等电影,被中国观众所熟知。昨天,当她出现在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时,引起了不少中老年市民的注意。
“我上世纪90年代曾经来过一次扬州,那次是为了拜谒鉴真像,从上海坐船来的扬州。”栗原小卷表示,那次坐船坐了很久,但来到扬州后,满眼的美好风光,顿时消解了旅途的疲乏。
栗原小卷告诉记者,今年恰逢日本中国交流协会成立60周年,再次踏足扬州,自己感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昨天早晨,她前往了瘦西湖,泛舟湖上。“扬州的风光真是秀丽!坐在船上,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动。”
她表示,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成立的。告别战争,走向和平,是日本民众的期盼,也是协会的宗旨。日本人都这样认为,日中交流是从鉴真开始的;日中文化交流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扬州非常有历史底蕴
-嘉宾:松浦俊海(壬生寺长老)
“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扬州了。”多次来扬的松浦俊海长老,对于扬州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看来,扬州是一座非常具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作为日本京都壬生寺的长老,松浦俊海表示,京都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但扬州的规模更大,历史更为悠久,拥有瘦西湖等非常漂亮的景点。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松浦俊海曾是唐招提寺的长老,鉴真像对于他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壬生寺也能有一座鉴真像,以更方便地纪念鉴真大师。2014年文峰寺与壬生寺签订友好寺院的备忘录后,他就萌生了再制作鉴真像的愿望。2015年初,松浦长老与文峰寺发起本次活动,由日方出资,在中国按照传统工艺塑两尊鉴真大师坐像,一尊供奉在文峰寺,一尊供奉于壬生寺,作为两寺友好的见证。
【解读】
文峰寺为何称鉴真东渡始发地?
文峰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什么说文峰寺是鉴真东渡的始发地呢?昨天,鉴真研究专家许凤仪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文峰寺所在的宝塔湾,与鉴真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多次在三湾造船、登舟东渡。
许凤仪说,扬州早在西汉便有了官营造船场。隋炀帝杨广下江都之前,即令江都制造数千艘水殿龙舟,可见扬州造船规模之盛。唐代,扬州造船业更有发展,不仅能造行驶江河的木船和轻便华美的竞渡船,而且能造大型航海船。
“船场一般都选择临江近海傍河,水流不很湍急的地方。文峰塔下的三湾,就是缓冲急流的地段。因此,唐时扬州的船场大多设在三湾及其南向入江一线。直至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峰塔下还有小型造船场。”许凤仪说,“鉴真六次东渡,有两次在三湾一带打造船只,一次购买军船;最后一次,也是从文峰寺附近入江东下的。”(姜涛 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