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前ABC华裔记者携友拍摄纪录片 讲述华人移民史

2016年06月02日 14:3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6月2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一部描写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华人的纪录片日前在纽约华裔退伍军人会所放映,两位华裔女性制片人郑婉芬和江琼娟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拍摄此片的意义。

江琼娟(左)和郑婉芬(右)在讲述拍摄经历(美国《侨报》/林菁 摄)
江琼娟(左)和郑婉芬(右)在讲述拍摄经历(美国《侨报》/林菁 摄)

  这部记录片片名叫《荣誉和责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华人》。影片长超过一小时,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三角洲华人的移民史:19世纪从广东台山和开平等地前来美国谋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百多名华裔参军奔赴战场;二战后华裔子女进入大学深造,从事各行各业,改变了先辈经营日杂店的单一经济模式。

  生长在纽约华埠、曾经在ABC电视台担记者的郑婉芬,从1994年便开始研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华人的历史。而出生于三角洲、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二十余年的江琼娟,与丈夫合写了同个题材的著作,题目为《密西西比河的二战华裔老兵》。几年前,郑婉芬和江琼娟互相认识后,决定一起合作制作一部纪录片。郑婉芬采访了约60人,并聚焦于24名二战华裔老兵,讲述他们及家族的故事。

  她说,美国废除奴隶制后,许多种植园开的日杂店纷纷关闭,这给华裔带来了商机。此后,生活在三角洲的华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是经营日杂店。他们白天在铺头工作,晚上在店铺后部睡觉。当地从最初几十个华人,发展到两三千人之多。

  郑婉芬说,三角洲华人社区是一个很独特的社区,大部分人是亲戚或来自同个村子的老乡,他们建立起一个密切的关系网,有很强的社区观念。三角洲华人保存了自己的信仰,同时又融入当地社会。在种族隔离仍然严重的时期,华人同时与白人和黑人打交道,成为了白人和黑人的中间桥梁。

  郑婉芬指出,三角洲华人的教育水平很高,几乎每个日杂店老板的子女都上了大学。大约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些高学历的新一代华裔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纷纷离开家乡到别处发展,如今三角洲的华人社区几乎已不存在。

  江琼娟表示,三角洲华人为了寻找更美好的生活从中国来到美国,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华人,也是美国移民故事。

  郑婉芬表示,这部影片具有教育意义,她正在争取初中、高中的社会研究课程把这部纪录片纳入课程中。(林菁)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