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论坛在京闭幕 海归促文化传播“落地”



5月27日,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中法文化论坛在京闭幕。为期3天的论坛包括了5场主论坛和11场分论坛活动。欧美同学会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归组织,在此次论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归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付诸行动,担负起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与融合的职责。
中法各领域大师登台
本届中法文化论坛以“一带一路:文明对话与融合”为主题。5月26日开幕式当天,来自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经济、教育等领域的重量级嘉宾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台上群星闪烁,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国际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电影《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等中法文化领域的大师依次发言,从建筑、电影、绘画艺术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文化心得和感悟。
作为本届中法文化论坛发起方和主办方的欧美同学会,是全国性归国留学人员组织,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东西方文明对话与融合离不开包括欧美同学会等国内外海归组织的支持。
“目前,我国海归群体不断壮大。欧美同学会一直致力于海归的文化传承工作。现如今,文化传承的责任延展面越来越大,海归有责任承担起国家文化传承的义务,有责任将文化传播、文明交融落到实处。这次举办中法文化论坛正是海归在文化领域所做的一个引领和尝试。”欧美同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海峰表示,“文化落地”对于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交融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白”瓷器给论坛添彩
“中国白”是法国人对中国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它被认为是“中国瓷器之上品”。5月26日,“德化·中国白”陶瓷艺术展在欧美同学会综合楼开幕,许多国内外艺术家慕名而来,瞻仰和感受倾慕已久的中国白瓷文化。苏献忠是当代陶瓷艺术家,他对展出的“中国白”给予高度肯定。他说:“我们在做德化陶瓷推广工作时,在国内或者区域性范围内的渠道是顺畅的,而对于西方世界的推介渠道却比较闭塞。这次论坛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瓷器文化延伸出去的机会,也给西方世界提供了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瓷器文化的机会。”
“互联网+国际教育”引发热议
“‘互联网+国际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今后教育事业必将产生空前的影响。”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中法文化论坛“互联网+国际教育”分论坛上说道。
上海汉物天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冯翔是一个海归博士,他非常赞同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本身就从事互联网方面的工作,我的团队也拥有‘互联网+教育’的产品。”他认为海归在推动“互联网+国际教育”方面独具优势。“我是留美博士,留学经历赋予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我知道最新技术应该往什么方向去应用。同时,对技术的自信使我能够通过互联网把中国教育更好地推广出去,从而促进东西方教育优势的融合。”
艺术交流是话题也是行动
本届中法论坛还邀请到不少中法艺术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文化经验,寻找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5月27日下午,在“艺术设计与产业品牌”分论坛召开前,中方艺术家和法方艺术家在艺术8院子里共同举杯,相互交换各自对于艺术设计、产业品牌的观点,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在现场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华(化名)和法国艺术友人坐在艺术8四合院的椅子上相互分享和交流了东西方音乐艺术的魅力。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她多年从事东西方音乐艺术交流和传播工作。王华认为,中华民族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一种更好的传播方式。“一个艺术品单单拥有纯粹民族化的元素是不够的,应该跟现代的、世界的元素融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我从2015年开始在法国举办音乐会,跟22个乐手弦乐队合唱中国和法国乐曲,将中法音乐文化的融合展现给法国听众。”“音乐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任何美的东西都可以被融合和接受。”王华说。
除了音乐艺术,旅游行业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曾经担任过外宾团导游的梁嘉驰介绍说:“我遇到的很多外国人都非常愿意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的风土人情,我也非常乐意带他们走进富有文化气息的小胡同和端庄大方的四合院,给他们讲述北京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加入促进中外文化交融的队伍中,充当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行动派。他们将留学过程中培养的国际化视野与自身具有的本土化意识相结合,既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又恰到好处地使中外文化交流互动起来。(成怡昕 耿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