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2.0》首登以色列 先锋戏剧形式迷住观众

以色列时间6月4日22:30,耶路撒冷剧院瑞贝卡皇冠厅内,演出结束、灯光亮起,全场观众热烈鼓掌,掌声形成一个节奏,持续数分钟,由衷表达对中国戏剧作品《雷雨2.0》的喜爱。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艺术盛事,有着55年历史的以色列国际艺术节首次迎来了中国戏剧。观众以当地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主,头一回接触中国当代艺术就收获了大大的惊喜。
“戏剧+电影”引国际舞台关注
《雷雨2.0》由中国新浪潮戏剧发起人王翀创作于2012年。全剧以颠覆性的导演手法,将曹禺名作《雷雨》加以拆解和重新阐释。王翀让四台摄影机在舞台上对着话剧演员的表演实时拍摄,并且现场剪辑,在舞台上方悬挂的屏幕里播映出一部“电影”;与此同时,演员和摄影师在舞台上的戏剧表演、拍摄准备等也仿佛实景秀,形式很新鲜。2012年该剧一经演出就引起轰动,也引来了国际艺术经纪人、乒乓策划公司创始人方美昂的注意。
“这种电影+戏剧的表现手法我在国外也见到过,但很多导演只是把它当玩具,可王翀把它当作工具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强烈,也很清楚。”方美昂说,王翀表现了东亚地区热衷于手机直播这一特有的社会现象。“宅在家里看视频,这正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环境。我想用作品把这个现象说出来。”王翀说,把这种表现手法加之于曹禺名作《雷雨》,是因为他对这部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雷雨2.0》相比《雷雨》原作不增加一句台词,而是将原作中不同人物的台词腾挪切换,将其改编为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故事。改编后的作品简化了原作主题,带给人全新的思考角度。
很快,方美昂就向以色列国际艺术节推荐了这部作品。这时候的以色列国际艺术节也正将目光转向世界各国的当代、原创、特色作品。“我们想请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到以色列来。《雷雨2.0》融合了戏剧、电影默片等艺术形式,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非常打动人。”以色列国际艺术节总监伊兹克说。不过,《雷雨2.0》剧组有20人,道具和设备装满一个集装箱,昂贵的国际运输费、差旅费等让艺术节组委会有些为难。最终,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终于启程。
苏州评弹版“特供”以色列
当今的以色列是一个以输出创意而著称的国度,而以色列国际艺术节又是当地艺术家寻找新鲜感的重要平台,中国戏剧作品显然要“遭遇”非常挑剔的目光。《雷雨2.0》自首演后已经三年没有登上过舞台。“舞美道具要全部重新制作,演员也差不多换了一半。”王翀说,如果没有市文化局的资助,复排几无可能。而复排一旦开始,王翀就跟自己较上了劲,距离赴以色列演出还剩十几天的时候,他对呈现方式又做了一次重大调整。
看过《雷雨2.0》的国内观众都知道,这部剧作更像一部舞台版默片。主要演员在表演时并不说话,所有的台词都另有演员在一旁配音。而在以色列表演的版本,配音没有了,舞台上却多出了一男一女两位评弹师傅:一位穿长袍弹三弦,一位穿旗袍抱琵琶,边弹边唱,将全剧的对白、点评和旁白娓娓道来。这个重要的改动,让原本的戏剧+电影模式,演变为戏剧+电影+音乐,也赢得了以色列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6月4日晚的首演场,400多个座位的剧场上座率达到八成;5日晚的演出则几乎坐满,连前三排的禁止售票区也挤进去不少观众。演出结束后,一半观众都留下来围着王翀兴奋地交流,直至午夜。从事传媒工作的魏瑞德女士,几个星期前看了节目简介就买了票。她说:“我看过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但这是第一次看当代作品,我很爱这部作品。”
以色列音乐家爱丽丝娃赞叹,“我听过中国传统音乐,但是没有听过这么特别的。它(指苏州评弹)很美,中国古老的音乐与一个现代的故事相配合,就像给电影默片配音,非常新颖。”同样在文化领域工作的露丝女士,虽然和其他观众一样完全听不懂苏州评弹,但她说:“没听懂,不过我看懂了。这部作品讲的不仅是个中国的故事,也说出了世界上男权社会共有的问题。”
当代艺术要拼脑力“走出去”
观众的溢美之词非常多,而王翀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自信以当代手法展现当代中国的作品,一定会受欢迎。近几年,他已经带着10部典型的王翀式作品去过15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努力“发出中国当代的声音”。在5日晚演出散场后的交流环节中,有一位观众提出:“重要的并不是你在舞台上通过服饰、家具等展现出一个25年前的中国,而是你调度舞台的手段,把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能力,跨越音乐、电影、戏剧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和中国艺术的魅力。”这句话引发了在场许多观众的共鸣。
王翀觉得,从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多展现的是古典中国的魅力,却不太注重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曹禺是大师,《雷雨》是经典,如果还照着几十年前的样子去演就陷入重复。现在我要做的是用当代语言重述大师的箴言。”他说,即便大多数外国观众并不了解《雷雨》的故事,但全新的表现手段可以跨越语言和时空,帮助他们理解这部伟大的剧作。“在舞台上使用的一切新技术和新的表演方式,都是在拼脑力,都是在让人们看到中国的思想和速度。”
以色列国际艺术节将于6月11日落下帷幕。短短两周半内,艺术节聚集了11个国家的40余部艺术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而首次来到这里的中国戏剧作品显然“俘获”了当地观众。艺术节总监伊奥谢尔说:“我们想了解中国当代的艺术,想知道中国艺术领域正在发生什么,也渴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
伊奥谢尔已经决定明年再引进一部中国戏剧作品,并且渴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艺术界开展更多合作。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观看演出后也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中国当代作品来到以色列,让更多观众可以通过欣赏和倾听艺术来了解中国。(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