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李安:善用中国古典文化宝藏“勇闯”好莱坞

2016年06月14日 13:35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字号:

  1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举行,导演李安的到来让这场论坛成为目前为止今年上海电影节论坛的人气之最。论坛开始前半小时,排队等待进入的人群就从金爵厅所在的2楼蜿蜒到3楼,甚至有记者坦言自己提前3小时就来排队了。论坛中,李安面容温和,一直挂着招牌式的微笑。他不时爆出妙语,同时也绵里藏针地点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症结。

  在这场探讨中国电影如何打败美国,成为票房“老大”的论坛中,李安给出的建议却让人意外,他希望从事电影的年轻人和电影市场“别冲得太快”。“在中国,电影属于新兴的行业,热钱大量涌入,全民娱乐的欲望很高。慢下来,并不是压抑成长,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是需要孕育的。”

  李安认为,一旦将在票房上“赶英超美”作为目标,难免陷入跟风陷阱。电影不断重复自己,甚至捡好莱坞用过的故事,反而让本该文火慢炖的上海菜,成了廉价的速食面。他说:“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美国的票房背后,为本土文化找到世界表达理念。”

  寄语一:慢下来,警惕“抢钱”和“跟风”陷阱

  建议年轻电影人“别冲得太快”时,李安有些不好意思地自我调侃,“这听上去像冲着今天的主题唱反调”。但他接着又幽默地以自己为例:“我是36岁才‘开张’的,也许是所谓的幼稚期比较长,但是晚熟没有什么不好。”李安的经历影迷并不陌生,在毕业后的6年里,他坚持不去做能赚钱、却不喜欢的工作,以至于那些年多在家做家务、带孩子。而他曾说,那6年时间的坚持,就好像是往银行里储蓄,慢慢的,利息就都收回来了。

  而这声“慢下来”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电影市场。面对快速上涨的中国电影票房,李安提醒,和票房一齐上涨的还有“题材跟风”与“争夺明星”的问题,而这些都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大忌。“拍《卧虎藏龙》时,动作指导袁和平每天晚上都得吃两片安眠药才能入睡,几十年来,他每天想着动作上的创新。但是一个人就那么两条胳膊两条腿,难度可想而知。”李安说,艺术如果仅仅满足于已经得到市场认证的内容与范式,不去创新求异,很快就会让观众陷入疲态。

  在李安看来,“以为抢到明星,就得到了市场,便不再关心质量”,这也是票房至上心态带来的市场陷阱。他提醒,早年港台影坛就曾一度深陷争夺明星的歧途,但随着明星价格的一路飙升,导致的却是其他工种的工资分配不均,甚至是制作经费的缩水。“明星确实能带来票房,但是电影人要心里有数,电影不是两三分钟的MV,观众要看的是和情感、情绪、情怀有关的东西。”

  寄语二:要找到中国式的电影叙事方式

  “中国人多市场大,超越美国市场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美国电影的国际地位靠的不仅是票房。美国票房背后,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传播的力道,如何形成中国式的文化表达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抛出这个颇有深度的见解后,李安再次拿自己“开涮”,他笑言,在自己的少年时光,美国电影特别火,那时候只要一看美国电影里的演员明星、生活方式、时尚造型与经典台词,父母的话便全抛在脑后了,可见其背后流行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在李安的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的议题。一部《卧虎藏龙》便是典型,这部影片被视为东方文化“走出去”的经典案例。片中,除了宫墙、竹林、功夫等大量中国元素组成的视觉氛围外,故事表达亦充满了东方文化特有的压抑与敏感———李慕白与俞秀莲囿于儒学伦理的爱情困境,极具东方色彩。但主人公玉娇龙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强烈情感冲突,又同时兼顾了西方观众的审美趣味。李安说,自己是在崇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鼓励矛盾冲突的东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到美国学习戏剧后,却发现自己的天分在戏剧冲突的营造上,这就让他的作品兼具了两种文化的特质。

  “这个世界需要的故事,不光是一个英雄做一个决定,然后全世界就变成了迪士尼乐园。”好莱坞式的故事观众听多了也腻味,而中国文化与民族在气质上是柔性的,隽永的。这些中国古典文化里的宝藏,恰恰可以滋润已日趋僵化的好莱坞语境。当下的问题是如何为“这种情怀、逻辑找到合适的世界语言”。这就要求中国电影人内在的充实,以及外部不急功近利的健康产业环境。

  寄语三:技术人才匮乏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软肋

  近年,李安的电影中,技术成为不可忽视的元素。好莱坞说永远不要碰“动物”和“水”,这两样元素是技术投入的“大坑”,但在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却只有动物和水,视觉特效与3D技术,成了填坑神器;在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李安则首度尝试4K与3D结合的拍摄方式,届时似乎又将是一场独特的视觉体验。

  “做艺术片的导演通常看不起技术,说这是哗众取宠,但我不这么觉得。技术为艺术服务,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有的人就能将它说得很有趣,这和角度的选取与技术的运用有关。”目前电影技术人才的匮乏,恰是限制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软肋。在美国,李安只要抛出一个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便会提供各种方案,让导演选择,“甚至一位普通的混音师也会从他的工作视角出发,为你分享他对电影的理解,告知你将音量稍稍调高一点会对气氛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中国拍电影,虽然自己享有最高的掌控权,控制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辛苦程度却被李安比喻为“要脱三层皮”———所有事情都得自己“下去做”,很难得到专业人士在细节上的建议与提点。

  “欧美影视产业的历史比中国长,我们没必要跟他们齐头并进。年轻人要先把基本功学好,不要看不起技术,因为艺术的术,本身就代表了术业。只有技巧与手法上先跟上全球标准,才能为后面的人和作品做好筑基工作。”李安说。(张祯希)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