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家抢滩欧洲:用漫画讲好中国故事
6月13日,在吉林动画学院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厅2016“中法漫画论坛”现场,漫画家李昆武正侃侃而谈自己的漫画之路。和他一起坐在台前的是法国作家欧励行,也是当年轰动一时之作——《从小李到老李—— 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简称《从小李到老李》)的文本编剧,两人同台分享了这一漫画系列得以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的经验。
就在三天前,图像小说节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来自中国、法国、比利时的8位漫画家齐聚一堂同台竞技。除李昆武外,国内漫画家还有王贺、高佬和聂峻,他们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漫画作品都曾在欧洲出版过。
近十年来,抢滩登陆欧洲的中国漫画家远不止这几位。本杰明、夏达、李昆武、张晓雨、吕玻等一批中国漫画家,在国内漫画市场还未成熟的背景下开启了走向欧洲之门,他们艰难地探索着用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向西方乃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道路。
抢滩欧洲,讲述中国故事
在中国漫画界流传着一句话:中国最有才华的漫画家都在给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画漫画。这一说法虽有待商榷,但也道出了当下中国漫画界的一个现象——把漫画卖到法国去,进而抢滩登陆欧洲。云南漫画家李昆武算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代表。
2005年5月,法国作家欧励行夫妇到云南旅行,经人介绍找到李昆武做伴游。在看到他的《云南十八怪》后非常喜欢,临别时提出与其合作故事漫画《马可波罗》。几个月后,两人与法国最大漫画出版公司——达高出版集团负责人会面,双方不谋而合决定改画“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即李昆武的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应运而生。
经过长达五年的艰苦创作,这套书于2010年底在法国出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一经面市便成了畅销书,陆续在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发行。后来,又斩获多项漫画大奖,包括入围被称为“漫画界奥斯卡”的法国昂古莱姆漫画大奖,李昆武也成了法国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漫画家”。
“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播的切入点非常契合海外受众的欣赏习惯——这部作品所采取的讲故事方法是一种让西方读者非常喜爱的‘电影分镜头故事画’。”谈及这套书在欧洲获得成功的原因,李昆武如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另一个离不开的因素是中国崛起,外国人特别想了解中国人——“具体人”的实际情况。再加上细节和人性的突出等因素,促成了《从小李到老李》“墙内开花墙外红”。
从此,李昆武在法国乃至欧洲就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而后其创作的讲述一个保姆故事的《春秀》、描画滇越铁路修建全过程的《云端上的铁路》、图说抗战史《伤痕》以及叙说“小李”一代人群体像的《我们这一代》(上)等作品陆续在法国出版。“现在在法国,人们喜欢读他的书了解中国。”负责将他的书引进中国的编辑告诉记者。
与李昆武热衷于讲述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史不同,近两年活跃在欧洲的另一位中国漫画家吕玻则将目光聚焦在战争题材上。他先后创作了《淞沪会战》《崖山》等多部长篇漫画,其中《淞沪会战》还在去年安古兰漫画节期间重点推出,颇受欢迎。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其纪录片式的绘画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史以及中国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漫画家的“自我救赎”
事实上,在李昆武、吕玻们之前,早已有一批中国漫画家选择欧洲尤其是法国作为创作地,比如本杰明、姚非拉、黄嘉伟等。2006年,本杰明的作品《记得》在法国出版,使其成为首位在法国出版漫画的中国新漫画家,也是20年来将中国漫画卖入欧洲市场的第一人。
随后,零零星星的中国漫画家开始进军欧洲。但真正将中国漫画家“批量”推向欧洲的是北京天视全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宁,自2005年创立公司起他一直行走在中国与欧洲的漫画市场之间,除了每年陪中国漫画家到欧洲各种漫画节参展签售外,还通过版权合作的形式出版100多部中国漫画,版权输出到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10多个国家。
在漫画家们的主动出击和出版社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漫画家开始登上欧洲漫画舞台,首选的落脚地大都是法国,这当然不是巧合。
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漫画市场之一。据统计,法国一年出版的漫画书多达5000多种,年销售额超过5亿欧元。而且法国人的文化理念更加开放,更容易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漫画艺术。
反观中国,由于起步较晚,中国漫画市场品种很少,风格单一,除了低龄、搞笑、日漫风格的作品,其他类型的漫画由于缺少基本读者,常年发展缓慢。
这样的后果是,有想法的漫画家纷纷选择走出去发展,这也造成了中国漫画家“出走欧洲”的局面。
“其实我很想每一本都在国内出版,让自己的同胞先看,可现实是国内没有出版社来跟我约,即便是我把稿子送去了,人家也认为这种书没有市场,不好卖,所以不能冒这个风险。”李昆武无奈地说。
中国漫画家们乐于出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外对漫画的尊敬。
在国外,漫画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漫画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存在,因此很多人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此外,一本漫画书在欧洲的价格大概能达到十几欧元,而且出版方会预付一部分蛮可观的稿费。
“我不会因担心生计而影响创作。尤其是让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受到了足够的尊重。”漫画家张晓雨说。从2008年至今,他的《云中兰若》等10多部漫画作品分别被比利时、法国、美国等欧美大型出版社出版。
“中国漫画进军欧洲,与其说中国漫画撼动了欧洲固有的漫画市场,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漫画小国的‘自我救赎’。”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寻求在世界舞台“自处”之路
借助版权出口的契机,中国漫画究竟水准如何,在欧洲这块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得到了切实的检验。
“与日韩漫画相比,中国漫画技法、绘画功底深厚,但讲故事与编辑的能力却与之不成比例。尽管欧洲读者认可中国漫画家的优质图画,但也认为故事的叙述能力低于日本或欧洲漫画家的水平。”卡斯特曼出版社社长路易说。该出版社创立于1780年,曾出版过著名漫画《丁丁历险记》。
略显欠缺的故事讲述能力,已成为中国漫画起飞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从目前法国漫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漫画来看,除了少数完全由中国漫画家原创的作品,以“中国加工”的创作形式比较多,也就是由法国人编剧,由中国漫画家代为加工成最终漫画。
和欧洲人合作,销售会有一定的保证。但这一方面需要中国漫画家习得欧美的分镜式漫画画法,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与之合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磨合和碰撞,毕竟“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总是差异甚大。
李昆武回忆当初创作《从小李到老李》的过程时说。“画到学雷锋时代,我想一笔带过。他却要对雷锋时代作个铺垫。因为这本书要给外国人看,而他们完全不知道雷锋是谁、为什么要学他。”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中寻找一个契合点?中国漫画到底应以何种面貌在世界舞台自处?这些走出国门的中国漫画家们一直摸索着,但似乎依然充满困惑。
当今欧洲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艾玛纽埃尔·勒巴热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他曾经惊讶于那些引进欧洲的中国漫画所爆发出来的能量,但是当他在参观中国之后,想法发生了改变。“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称不上漫画或动画,而仅仅是卡通形象的东西。就算是漫画,很多作品看起来也与日本漫画没什么区别。”他对画这样的东西意义何在提出质疑,“我不喜欢看模仿的东西,我希望看到的是有灵魂的,有中国人自己对漫画理解的东西。”
李昆武寻求的一条路是形式上走欧美路线,即按照分镜式手法作画,“但内核依然是中国的,讲的还是中国故事。”他称自己还是希望能画给中国读者看。
就在这次中法漫画论坛上,李昆武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2015年初的第18届日本文化厅艺术节,他凭借《从小李到老李》漫画三部曲获得优秀外国作品奖。自认“画作平平”的他赛后与评委交流,问到为何他认为技艺更纯熟的日本画作没能获奖,评委告诉他:“我们看中的是你画中的中国传统,而不是日本画作中的一目了然。”(陈娟 孙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