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当“中医药”邂逅“旅游” “绿色故事”正在上演

2016年08月01日 10:02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省将开展青城山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谢明刚
    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省将开展青城山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谢明刚 摄)

  未来3年,中国将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中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众所周知,四川药材品种丰富,素有“无川不成方”的说法,而与此同时,四川又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成都为中心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正如火如荼,这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与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召开的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将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事实上“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作为中国独有且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正呈现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够繁荣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更符合追求生活品质、注重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基于此,一个个精彩的“绿色故事”即将或正在上演。

  【顶层设计】

  “绿色框架”环环相扣

  到2020年四川省将建设3—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国家:近年来,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中医药旅游的发展: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2016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谈到“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同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鼓励“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

  2016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四川:与此同时,四川也一直积极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从政策、监管、资金、要素等方面持续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我省将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和资阳等组成创新发展核心区,主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高端服务业与新业态。依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示范片、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加快养生产业园、药膳食疗馆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开展森林康养、彭祖长寿、禅道养生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峨眉、青城、海螺沟、洪雅七里坪等养生度假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园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促进中医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开设中医诊所(室),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交流合作。并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将建设3-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1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基地)的目标。

  在上周举行的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同时,全会提出,要推动产品供给向优质环保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成都:《成都市旅游业发展2025规划纲要》中,也多次提及旅游与康养的融合发展。《纲要》明确,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将作为未来成都市旅游发展的7个核心支撑产品之一,以龙门山、龙泉山为核心,以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花水湾为突破口,以蒲江大溪谷、新津梨花溪、温江国色天乡、湔江河谷、三圣花乡、白鹭湾等为支撑,引进世界级旅游度假品牌,构建一年四季二十四小时国际化的蓉城养生度假旅游产品。这无疑为成都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了一分绿色家园的梦想。

  【市场解码】

  “绿色实践”共创双羸

  中医药老字号“触旅” 德仁堂在崇州打造健康养生国际社区

  在人们养生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药膳越来越受到青睐,药膳火锅、药膳粥、药膳汤等走俏蓉城。位于金阳路的御膳宫金沙旗舰店在冬季常常座无虚席,这家药膳餐厅便是由四川百年老字号药企四川德仁堂和成都同仁堂投资2000多万共同打造,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

  目前,在中国经营药膳的餐饮企业中历史如此之久、投资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者,还无人出其右。御膳宫的美名,不仅享誉国内,还传到了海外。2003年,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宫廷宴”就作为中法餐饮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首次在饮食文化发达的巴黎亮相。有“中国药膳第一家”称号的成都同仁堂御膳宫烹饪大师在巴黎现场制作的“宫廷宴”获得了一致好评,并吸引了法国总统及夫人、家乐福总裁、路易·威登总裁等前来品尝。

  除了将业务延伸至餐饮行业,德仁堂如今还着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位于崇州市西北无根山的崇州花果山生态颐养休闲风景区,是成都医疗健康、休闲颐养重要产业聚集区之一。区域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端怡养、休闲度假产业,将建设为川西地区乃至四川省一流的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6月,崇州市政府与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将在崇州投资“德仁堂·花果山幸福小镇”项目,建设集医疗、护理、养生、文化、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健康养生国际社区,大力发展现代康养服务业;整体托管崇州敬老院,创新敬老院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投资组建“崇州泰三堂中医医院”,提升崇州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此外,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也与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接下来四川德仁堂(控股)集团将充分发挥在大健康领域的经营优势,依托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在房地产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及运营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在医疗、护理、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记者观察】

  “绿色优势”点亮新消费

  大成都地区 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优势得天独厚

  吃一次中医养生膳食、做一次中医体检、参观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这些满溢药香、浸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都将成为境内外游客来蓉旅游的新体验。成都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在中医药资源上也大有挖掘之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体验性、强调个性化定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旅游业做好转型升级,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无疑是重要抓手之一。

  目前,四川已着手打造以养生和旅游相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和服务产品,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这一新兴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四川省旅发委组织编制的《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根据四川省区域康养条件及康养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将全省划分为大成都康养旅游片区、川西北康养旅游片区、大峨眉康养旅游片区、攀西康养旅游片区、 大川南康养旅游片区以及大巴山康养旅游片区。其中,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是大成都康养旅游片区应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中医药联姻旅游

  新亮点触发新消费

  每到金秋时节,北京的李辉和老伴儿结束了在成都长达三个月的度假生活,从凉爽的都江堰启程回家。虽然每年都会来都江堰避暑,但今年老两口准备停留的时间格外长一些:他们经熟人介绍,去当地一家养生主题酒店体验了一把“养生游”。“清晨搭车前往距酒店20分钟车程的普照寺练习太极,再配合着酒店里提供的刮痧、拔罐、中式反射疗法等专业中医养生理疗,一个多月下来,感觉整个人的状态好了很多。”李辉对这次假期非常满意。如此一来,酒店本身就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拉长产业链,进而也触发了新的旅游消费。

  养生主题酒店只是我市旅游试水中医药健康旅游这一新业态的一个缩影。受国家大力推广、产业跨界融合、健康养生观念增强等多重因素的积极影响,前几年还显得比较“冷门”的中医药旅游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很多来蓉游客关注并想体验的旅游产品。“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虫草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硬件设施最优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规划》指出,同时配以附近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旅游景区支撑,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留住国内客户,吸引国际医疗旅游客源,《规划》提出了以四川治未病中心、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温江中华养生园三大项目支撑的大成都康养旅游片区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

  医疗健康旅游是世界旅游产业近年来新兴的细分产业领域,各国发展也各有特色,导游张玲告诉记者“游客可以去韩国整形美容,去泰国接受牙科服务,去瑞士接受抗衰老服务,到美国进行肿瘤治疗。为什么就不能来成都体验中医药健康旅游呢?”

  明确两大发展方向

  解决“成长的烦恼”

  虽然迎来大发展时期,但中医药旅游也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如缺乏服务标准和规范、专业性人才不足、产品相对单一等问题。为此,《规范》明确了未来大成都地区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的两大发展方向:中医养生会展、中医药养生体验项目。

  “开展中医养生学术论坛、中医养生特色诊疗技术展示和名医义诊、经贸及旅游活动等四项主题活动。”《规划》指出,在每一项活动中,以“中医养生”为主线,以广泛的民众参与为基础,以中医养生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目标,实现旅游产业和中医养生产业的共赢。以中医药及养生保健品展销会的形式,吸引客人洽谈贸易、招商引资、信息沟通等,进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根据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融入创意文化元素,设计养生体验项目。各景区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养生谷”、“中医养生旅游度假区”、“中医养生主题公园”、 “养生旅游综合体”的模式,集养生住宿、养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设立中医养生膳食区、中医养生美容区、中医养生运动区、中医养生咨询区、中医养生疗法体验区、中医养生购物区和中医养生文化娱乐区。

  【特约观察】

  更绿色更国际

  四川省科学养生促进会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康开发研究所执行所长桑子冰:

  中医药健康旅游 将促进成都国际化大都市进程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以及健康的需求极为迫切。现代旅游与中医药两大产业融合而成的现代康养旅游新业态,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市场效能。现代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对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中医药服务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肯定是双赢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居功至伟。现代旅游的发展形式已经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情志旅游、集会旅游、保健旅游、医疗旅游等几种意识形态。但是唯一符合多元化、复合型而又能整体归一把上述类别串联起来的就是中医药健康旅游。从国家层面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符合整体打造和统一规划、避免同质化建设,有利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并且有利于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有利于项目建设和投资需求,必将会促进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未来的大发展。

  对成都而言,发展现代中医药健康旅游优势明显,可谓是得天独厚,因为成都具备打造世界级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心的各方面条件,成都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集中,中医药文化体系完整,衣、食、住、行、游、购、娱、养,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就是养生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养生由道家首倡,并由中医药发扬光大,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养生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成都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康养旅游势必促进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宏观定位,吸引国内以及世界旅游资源与资本入川,对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旅游城市、对成都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中医药开展的健康旅游大约分为四种形式,一是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文化旅游产品,如:名医专家特色诊疗,传统膏方、药膳、药酒制作体验,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和传统中医药名胜古迹文化旅游;二是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如:针灸推拿、火罐刮痧、膏方酒剂、药膳食疗、温泉泡浴、武术导引等;三是民族医药生态旅游产品,如:藏、羌、彝等的民族医药文化与民族康养旅游产品;四是中药种植景区园区与中药资源科考旅游产品,如:中医药种植景区、本草药用观赏植物园区、野生濒危珍稀中药材园区、药用动物科考游、GAP示范园区体验游等。

  成都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我认为可以先行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依托美誉天下的成都美食,进行筛选、挖掘、开发出药膳、食疗、养生餐饮精品,打造世界级的养生美食之都。二是打造以青羊宫、青城山为代表的以及文殊院、宝光寺为代表的道家、佛家养生文化体验旅游线路。三是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德仁堂以及地奥、恩威、康弘等现代中药产业打造文化观光和医养体验旅游项目。

  特约观点摘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培养高端人才是当务之急

  “发展医疗旅游,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养生场所,还需要先进的医疗水平和相关高端人才。” 戴斌日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既懂医疗保健又懂旅游的人才,兼顾专业技术性和游客体验的满意度,打造一批医疗旅游龙头品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程怡欣)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