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音乐渐获认可 《梁祝》成国际赛必选曲目(图)

2016年08月25日 15:0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德国选手斯特凡·塔哈哈(左一)在比赛中演奏。(蔡磊磊
德国选手斯特凡·塔哈哈(左一)在比赛中演奏。(蔡磊磊 摄)

  “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位参赛或观赛者,都会向周围人谈论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整个国际音乐界开始关注《梁祝》,关注中国音乐。”大赛评委之一、海菲兹国际音乐学院创始人丹尼尔·海菲兹说,这次比赛让他注意到一个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演奏家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已不仅仅是认识,而是开始了认真的研究。

  昨天和今天,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进入了半决赛,也开了国际比赛的先河———进入半决赛的18位选手都必须演绎《梁祝》。

  这部由何占豪、陈钢作曲,首演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它的诞生,使中国完成了交响音乐的民族化。

  “在国际一级赛事上,以中国曲目单独设立奖项,这是第一次,也是历史性的一步。”评委会主席、艾萨克·斯特恩之子大卫·斯特恩说,它标志着中国音乐的潮流已然来到。

  从半决赛第一天的表现看,中外选手在这个环节竞争相当激烈。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演奏家以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技巧来诠释这部作品,在他们心里,“拉好《梁祝》和拉好巴赫一样重要”。

  用职业化手法将中国原创音乐推向世界舞台中心

  全球音乐赛事第一次将中国作品正式列入比赛曲目。随着顶级评委本身的介入和推广,世界各地选手专心致志学习和演奏,以及可以期待的这些年轻优秀演奏家们的领悟与今后的传播,中国音乐被国际乐坛关注和接受的方式将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有专家认为,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台前是竞争激烈的音乐赛事,幕后则是中国音乐推广的全新职业化尝试。做强中国文化要尝试更多国际赛事的标准化、职业化道路,这是更可贵的创新。

  “我从未见过如此饱含深情的演奏。”几天前,丹尼尔·海菲兹被《梁祝》首演者俞丽拿讲解《梁祝》的视频打动,提出要把这个珍贵的视频带回美国,放到学校的主页上去。他说:“看俞丽拿拉琴,就好像是看她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用琴弓传达出来。”海菲兹说,这也正是他要找寻的艺术家精神。

  “在半决赛中,18位选手演绎18种风格的《梁祝》,那如果这个数字变成180、1800甚至更多……通过这次比赛,一些从来没有听过中国作品的演奏者开始知道中国作品、学习中国作品,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会将中国作品演绎出怎样多变的风格……这些正是比赛设置《梁祝》为必选曲目的初衷。”大卫·斯特恩说,正像父亲艾萨克·斯特恩的心愿那样:用音乐把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聚集到一起。在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国际性音乐赛事上,把《梁祝》和西方奏鸣曲放在一起打分,体现出东西方作品具有同等重要性。

  从《梁祝》开始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6岁开始学琴,启蒙曲子就是《梁祝》。”25岁的中国选手张洋是小提琴家俞丽拿的学生,说起这部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他比别人有更多感触。“和很多外国作品不同,《梁祝》的精髓不在炫技,而是每一段都在讲述故事”,因为太年轻,揣摩不透作品的情绪,俞丽拿一次次耐心地点拨他。

  张洋逐渐明白,《梁祝》不仅仅是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经典,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旋律。

  严格地说,对外国选手而言,要完美演绎中国曲目确实是全新的挑战。

  曾经获得2011年柴赛金奖的俄罗斯选手谢尔盖·多加金说,《梁祝》是他听的第一首中国作品,也使他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好奇,特别想要借演奏的机会研究一下“中国风”。而意大利选手安德烈·奥比索在这方面更像是个小小的“中国通”:“我在国外的时候听过‘中国风’的曲子,不过是外国人编曲的,没有那么原汁原味,在知道《梁祝》之后我还特地去研究过这个故事的内容。”奥比索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他心生向往。

  昨天半决赛中表现出色的韩国选手宋知垣,显然对《梁祝》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对中国作品中独特的滑音颇有研究。原来,为了准备《梁祝》,她找来很多相关视频和资料,甚至去听了中国的戏曲作品。她发现,中国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滑音”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而《梁祝》的特点是下滑音慢,上滑音稍快。“我还要研究更多的中国音乐。”小宋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我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了。”(周敏娴)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