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非遗传承”现身网络直播 获网友走心点赞

2016年08月25日 16: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
字号:
/

  “直播”是近两年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网络达人通过直播平台展现才艺、和网友分享好玩儿的故事或产品。那么,“直播”和“非遗”之间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这个暑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非遗进清华”的延伸

  今年暑期,在文化部的倡导下,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延伸,清华美院非遗项目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传承人回访活动。考察团兵分七路深入江浙、湘黔、川渝、陕冀等地的传统村落,寻访曾在清华研修的非遗传承人并展开调研,考察对象涵盖织绣印染、陶艺、金工、漆器、年画、剪纸、笔墨纸砚、雕刻等众多传统工艺门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田野考察中清华美院得到了阿里巴巴文化中国、淘宝头条的支持,在淘宝直播频道进行了全程直播。许多参与调研的清华美院硕博士生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这次“探宝之旅”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广大网友,同时也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非遗进清华”项目负责人、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表示:“我们的回访不仅在于研究和记录,更在于调动多方资源,探寻非遗活化与传统工艺振兴之路。”

  非遗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妙手生花。网络直播的方式能进一步扩大非遗的传播面,并且让网友对非遗技艺有更真切的体验和认识。同时,观众还能够实时在直播的评论区与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不过,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大多数年纪偏大的传承人都不知道网络直播为何物,误以为是电视直播,还特紧张地为直播做了大量准备。经过考察队员们的耐心解释和试播体验,传承人们渐渐熟悉并且适应了网络直播这个新玩意儿。“直播中说错了没关系,给手机前的亲们卖个萌,说不定还多涨几个粉呢。”清华美院艺术管理硕士温博笑着向陕西澄城刺绣的“60后”传承人武麦花解释道。

  年轻的新生力量

  不论是看直播的观众,还是玩直播的主播,几乎都是喜欢尝鲜、追赶潮流的年轻人,而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恰恰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广泛参与。“直播+非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它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趣味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年轻人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认识。

  在考察团队的不断摸索和阿里平台的推广助力下,此次回访活动一共进行了12场直播秀,观看直播的观众人数从最初的百余人逐步提升至最高破万。清华美院研究生刘木维在总结直播经验时说:“一开始我们和传承人的直播风格都比较严肃正经,用很专业的词汇去介绍非遗项目,好像在做一场电视直播一样,但发现这样并不能引起观众的良好反馈。试播一两次后,我们改变了讲述方式,语言更为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尽量挖掘传承人和技艺背后好玩儿的故事。”主播们也各自起了可爱的昵称——“甜蜜蜜”“美美”“小宇”等。

  在这一次的直播活动中,除了有许多美院的同学担当主播外,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子女也参与其中。贵州施秉县的苗绣传承人龙禄颖主动提出让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龙宇来做主播,并自信地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去交流碰撞。参与的新生力量多了,非遗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通过网络直播,龙宇也感慨:“拥有一项绝活儿在同辈人中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助力文化消费

  本次网络直播平台考察团队选用的是淘宝直播频道。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平台上直播,不仅是为了用实时影像和互动的方式传播非遗技艺和文化,更是为了促成非遗作品的线上销售。传承人在直播过程中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时分享自己淘宝店中的“宝贝”,感兴趣的观众也可以边看直播边下单购买。

  在贵州台江县施洞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之女吴春秀的直播秀让近万名观众了解到了传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魅力。由于她本身没有淘宝店,在直播过程中无法让观众直接购买,但是直播后私下与她联系的客人就有近200人。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吴春秀就接到15个来自全国各地、总交易价近5000元的订单。其实,因为私下联系的人数过多,吴春秀仅凭一个人要处理产品咨询等各类问题,根本忙不过来,因此遗漏了不少订单。考察组相信,如果直播前能够将准备工作做得更为充分,建成完善的淘宝购买系统,那么直播的效益将会更好。

  “直播+非遗”的形式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了非遗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品质。消费者在了解喜欢传统工艺和文化后,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很有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非遗产品。“直播+非遗”恰恰是一种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年轻一代消费者了解传统工艺产品的有效渠道。

  通过此次直播活动可以发现,如果传承人自己有比较成熟的线上销售系统,比如淘宝店,那么直播就是一个很好的线上推广和营销的策略。不过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传承人平时忙于钻研技艺和制作产品,没有精力也没有专业能力去建立或经营淘宝店。淘宝店若不完善,那么直播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通过此次活动,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黔东南州施洞镇政府和贵州财经大学正在想办法合作打造当地苗族刺绣和银饰品牌,以企业运营的形式拓展本地特产的线上销售渠道。(郑昕宇)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