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上座率达97% 歌剧《红楼梦》为何能在美国火

2016年10月11日 09:5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红楼梦》剧照(旧金山歌剧院科里·韦弗供图)
《红楼梦》剧照(旧金山歌剧院科里·韦弗供图)

  本报华盛顿10月9日电 经过一批美籍华裔艺术家的多年努力和大胆创新,中国经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成功以英文版歌剧形式现身美国第二大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的舞台。9月10日至9月29日,该剧公演6场,好评如潮。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旧金山歌剧院公共关系部经理乔·芬克,畅谈以中西结合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和效果。

  记者:请介绍一下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美国歌剧舞台的初衷。

  乔·芬克:2013年,弘扬中华文化的明尼苏达州“传龙基金会”行政总监林壁珠女士与旧金山歌剧院前院长高克利先生取得联系,商讨将《红楼梦》搬上歌剧舞台的可能性。根据最初约定,歌剧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以便于将《红楼梦》呈献给没有读过这部原著的西方特别是美国观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18世纪的中国文化与社会。

  众所周知,对于源自意大利的歌剧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是作曲。曾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以娴熟融合中西方音乐形式而著称的作曲家盛宗亮,为歌剧《红楼梦》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盛宗亮的作品,观众既感知到中国音乐,又品味了西方音乐。

  记者:歌剧《红楼梦》的整体演出及票房情况如何?

  乔·芬克:29日的演出,是歌剧《红楼梦》在旧金山歌剧院的最后一场。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6场演出总共销售出18268张门票。以旧金山歌剧院可以容纳3150名观众计算,上座率高达97%,部分演出场次甚至还出售了站票。应当说,这一票房成绩表明演出取得极大成功,甚至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剧院上下都感到非常振奋。这是一部新戏,上演前无法预料观众是否喜欢、媒体是否支持。现在答案出来了,这部新剧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据旧金山歌剧院初步统计,40%的观众来自中国、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国的亚裔,而60%则是非亚裔。非亚裔观众中,除旧金山市的“老歌剧迷”以外,还有来自欧洲、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歌剧游客”。他们一个共同的想法是,希望亲身体验一下西方歌剧院是如何演绎东方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的。

  作为非营利组织,旧金山歌剧院并不追求获利,而是努力维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一方面,歌剧《红楼梦》票价从站票的26美元到池座的380美元,其门票收入占到支出的35%~40%;另一方面,歌剧院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推介活动募集资金。

  记者:您认为歌剧《红楼梦》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

  乔·芬克:旧金山歌剧院8年前曾推出根据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改编的歌剧《接骨师之女》,这部讲述一个华裔美国家庭故事的歌剧获得巨大成功。此次创作歌剧《红楼梦》,是旧金山歌剧院在拥有这一成功经验之后完成的。

  这部歌剧取得成功还因为旧金山这座城市拥有美国其他地区无法企及的优势,即其位于太平洋东岸的“东方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旧金山歌剧院就曾有一个很小型的演出团访问中国,取得相当大成功。我们也已经与中国建立有合作关系。在旧金山与上海结成姐妹城市之初,旧金山歌剧院就与上海音乐学院形成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应该说,歌剧《红楼梦》演出是旧金山歌剧院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国际合作。从创意形成之初到今天舞台上呈现出来的非常漂亮的作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取得更佳观看效果,歌剧院在舞台上方、两侧分别投射英文、中文字幕,确保每位到场观众能听懂演员唱词。

  一部作品取得成功,不是靠一人之力,而是每个人、整个歌剧院付出了辛勤努力的结果。其中,盛宗亮、赖声川、叶锦添、黄哲伦等众多华裔艺术家加入歌剧《红楼梦》创作团队,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叶锦添是舞美设计大师,曾凭《卧虎藏龙》影片中的杰出表现而获奖。根据叶锦添的设计思路,旧金山歌剧院成功制作出堪称完美的演出服装、舞台布景。此外,包括数名中国人、两名韩国人、一名日本人的国际化演员队伍阵容强大,交响乐团也展示出了高水准。

  记者:歌剧《红楼梦》是否有其他演出计划?

  乔·芬克:明年3月,旧金山歌剧院将携本轮演出阵容、舞台布景的歌剧《红楼梦》出席中国香港艺术节,采用英文形式演出两场。对于到中国内地演出,我们也充满期待。来自中国的一些意向合作方认为,旧金山歌剧院版的歌剧《红楼梦》“非常棒”。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歌剧《红楼梦》会在美国各地演出。由于获得观众高度认可和媒体的广泛报道,已经有一些美国演出公司希望将该剧目搬上他们的舞台。通过与其他公司形式多样的合作,旧金山歌剧院希望将歌剧《红楼梦》这样的精彩作品呈现给更多观众。或许,它在某一天会出现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舞台。(韩显阳)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