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木偶传承中的年轻面孔 托起传承希望(图)

作为客家木偶的发源地,今年夏天,在上杭县白砂镇大金村,来自闽西的木偶艺术研究专家、木偶艺术爱好者、各木偶艺术团发起旨在拯救客家木偶戏文化的倡议——《拯救客家木偶戏文化宣言》,呼吁全社会共同传承、拯救木偶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
这份倡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二是扶持民间木偶戏发展;三是建立客家木偶戏生态文化圈;四是加强木偶戏文化交流与合作。

客家木偶自明初由浙江传入闽西上杭白砂大金村,由此逐渐向外流传至闽西各地,并随着客家民系的壮大而传播至闽南、广东、海南、江西及台湾等地,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五百多年来,客家木偶戏由民间艺人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根植于广大客家山区,成为客家人记忆中抹不去的乡愁。在木偶戏兴盛时期,客家地区纷纷成立木偶戏班,走南闯北,形成了一个以客家祖地上杭为中心的客家木偶戏发展圈。

据统计,清末民初仅龙岩市所属七个县市区就有148个戏班,其中上杭86个,而白砂有45个,占了全县一半多。上杭白砂镇大金村的“田公堂”是闽西目前发现的唯一供奉木偶戏神的庙宇,当地和周边木偶艺人自发组织的纪念傀儡戏神“田公元帅”的“田公会”在此召开,逐渐形成了以白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闽西傀儡(木偶)社群,大金村也成为客家木偶的发源地。

受到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冲击,客家地区的木偶艺术面临日渐式微的困境,甚至面临随时失传的境地。虽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杭县开展木偶戏整理与研究工作,挖掘出1000多部木偶戏本,但是木偶戏班逐年减少,目前在上杭保存下来的木偶戏班(团)不及十个,这些戏班为木偶艺术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更多更年轻的木偶艺术爱好者和研习者的出现,是客家木偶戏传承的希望。(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