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州大典》第二期编撰工作开始启动

2016年10月14日 14:5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广州日报讯 13日,由广东省、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承办的“2016《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献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建华表示,2015年,广州成立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也同时启动了第二期的编撰工作,接下来,要做好民国时期广州历史文献调研征集工作,夯实大典续编民国时期文献的基础。也希望专家学者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推出更多更精彩的研究及学术文章,为二期文献征集出版编辑工作出谋献策。

  海外广州文献数量庞大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广州大典》二期的编撰工作提出建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义雄表示,海外广州文献呈现出一种多语种、多载体的形态。广州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网络重要的节点,实际上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都留下了大量文献。不仅有手稿、纸本印刷的文件,还有音像、图像等,都有很丰富的文献。海外广州文献主要收藏在欧美地区的地方国家政府部门和公司文化机构。他提到,亚洲的印度、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也是值得调研的对象,“印度在很长时间里与广州交往密切,留下的文献很多,但我们现在对它的了解还很欠缺。”

  “总体来看,海外广州文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在系统性、真实性和具体性方面,可与本土文献形成互补。”吴义雄建议,对海外广州文献的调研、收集和利用,应纳入《广州大典》工作的视野里。目前, 吴义雄研究团队计划进行海外广州文献的全面调研、整理,形成比较详细的海外广州文献目录,接着形成 《海外广州历史文献指南》。

  专家:民国文献破损严重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倪俊明提醒,民国时期的文献破损严重,应该先做好保护工作。“根据国家图书馆的检测数据显示,国家图书馆所藏民国文献,特别是报刊的纸张耐久性25年后将下降40%~50%,按照目前的老化速率,25年后有40%的报纸耐折度将低于2次,60%的图书纸张耐折度将低于10次,成为低劣纸或不坚固纸。”

  倪俊明表示,广州地区的民国文献,同样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由于广东地处北纬20~26度之间,大部分区域属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直接加剧了民国文献的酸化、老化,据省立中山图书馆抽样测检,其所藏民国报纸的平均pH值为3.72,期刊的平均pH值为3.41,其中pH值最低的仅有2.96。按《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pH值小于4,则为一级破损,属于特别严重破损,即中山图书馆所藏的民国文献几乎全属特别严重破损。

  对于续编《广州大典》,倪俊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文献底本的脱酸、恢复和保护,避免仓促上马而造成“破坏性”保护;二是建立基于文献收藏和专业特色基础上的整理编辑机制和队伍,在统一规范、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劳动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罗桦琳)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