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吹埙敲碗唱客家山歌 广州老人演绎别样传承(图)

2016年11月02日 09:50   来源:大洋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太和镇的大叔大妈们正在排练客家山歌。
太和镇的大叔大妈们正在排练客家山歌。
大妈们盛装在广场上表演客家山歌。

  大洋网讯 喧闹的市井中传来幽雅的埙声阵阵;民房里碗与筷的打击乐声声悦耳;“沉肩!展背!劲贯骨髓!”村里的武馆数十人在舞拳强身;镇的文化广场上,一群大妈则唱起客家山歌……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的新市、太和、钟落潭等城郊和城中村区域,发现这里活跃着一批“明星”,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给居住在当地的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了欢乐。

  “他们为本土特色发声!”

  除了品茶学埙、碗筷打击乐等比较小众的民间草根文化,私伙局粤剧、舞龙舞狮、书画等传统的大众民间文化在城中村和城郊的普及程度也并不亚于市中心。

  白云区文化馆负责人表示,“这些民间草根文化根植于我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多样性、活跃度高、生命力旺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点。”该负责人认为,一些草根文化明星也积极为本土特色发声,吸引人们在群体活动中增进感情,维系群体力量。

  还有基层文化站负责人认为,这些草根文化在构建群众健康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了,有些城郊和城中村村民有钱了,可能会滋生一些不良文化,需要一些正面文化活动发挥引导作用,让一些人从不良文化中走出来,参与其中,发掘自身价值。”

  目前,白云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农民工博物馆已全面实行对外免费开放,22个镇街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其中,白云区图书馆与白云区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省特级文化站有12个,省一级文化站有10个,实现了368个社区(村)文化室全覆盖;建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258个,以上设施均免费对群众开放。

  白云区文化馆负责人认为,对于这些草根文化,政府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他们和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例如,客家山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太和镇提供了演唱排练的地方,也引导创作正能量题材,比如说用客家山歌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好家风,宣传计生创文禁毒等工作,让人民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体现现代文明的精神。”

  闹市草木间品茶学埙

  埙为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在白云区就活跃着一群埙爱好者,大约20多人。每当有空闲,他们来到位于新市街的白云区文化馆草木间,一起品茶学埙。

  今年40岁的小学音乐老师曾择枝是组织者之一。曾择枝自己会10多种乐器,键盘类乐器有钢琴、电子琴,吹奏类乐器有竖笛、葫芦丝、陶笛、埙,弹拨类乐器有古筝、古琴等。

  埙是曾择枝最为钟爱的乐器。“古琴乃天籁,埙乃地籁。埙的声音最接近大自然,吹奏的频率与人体心跳频率吻合。埙也很容易学习,吹奏它,会让内心得到净化,不再浮躁。”“我有时会在学校课间时间吹奏,埙声一响起,孩子们就安静下来。”曾择枝说。

  曾择枝说,白云区有20多名埙的爱好者,从事各行业的都有,有街道办人员,也有银行从业者、在校学生。

  八旬老人碗筷奏乐章

  15个碗碟,一双竹筷,便能奏出轻盈欢快的音乐。在白云区人和村一间民房里,81岁的戴锦洪用碗筷演奏他改编的乐曲《娱乐升平》和《赛龙夺锦》,清脆悠扬的乐声在场内回荡。

  筷子与碗碟在戴锦洪手中,成了得心应手的乐器工具。只要他手里掂起竹筷,轻敲瓷碗,就会奏出美妙的乐曲。记者看到,这些碗碟口径不一,花色各不相同,却也就是普通人家用的碗。碗依次被放置在一块10厘米宽、2米多长的木板上,从右到左,口径依次增大,代表不同音色。

  戴锦洪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玩碗乐也纯属偶然。1992年,有次他和朋友吃完饭,闲暇之时敲了敲空碗,听到了清脆悦耳的乐声,从此,他迷上了这个声音。20多年来,他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演奏碗乐。此外,他还学会了木琴、萨克斯、二胡等乐器,如今是人和镇私伙局“人和流溪乐社”的主力。

  老师傅教拳19年

  广东南拳里,洪拳位于“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首,以刚劲有力、硬桥硬马、拳势威猛著称。洪拳在广东各地区流传广泛,因舞南狮主要以洪拳为主,所以就有“只要有祠堂,就有狮子、洪拳”的说法。

  “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在白云区钟落潭镇竹二村聚英武馆,训练场上时不时传出一阵刚劲有力的口号,不少学生根据口令整齐地做出相应的动作,教练冯亦慧不时为学生作出指导。

  聚英武馆是一间自发组织的民间武馆,现有学员40多名,主要都是青少年学生。洪拳以蛇、虎、豹、鹤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是一门内外功兼备的优秀拳种,在白云竹料地区曾盛极一时。

  1977年出生的冯亦慧是竹二村主要的洪拳传承人。去年,他在全市范围进行了一次洪拳寻踪,结果发现20多个原本有打洪拳的村落,至今只剩三四个村还有洪拳的踪影。此外,乡村洪拳师傅青黄不接,70后的他几乎是同辈习武之人中,唯一坚持教拳的拳师。

  19年前,冯亦慧就奔走广东各地教授洪拳,受邀到20多条乡村开设武馆当过教头,一直坚持到今天。现在,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竹料村都会举办元宵比武,包括洪拳、龙、狮等。在冯亦慧的坚持下,现在找他学习练洪拳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太和镇兴起山歌潮

  在客家人聚居的太和镇,已经式微的客家山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客家文化是太和的特色文化,太和有60%人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在帽峰山脚下依山而居的客家人,很多随口就能唱出山歌。“客家人生活中处处是歌声,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要用歌声来表达。”今年60多岁刘秋花阿姨就是客家山歌的爱好者,她没有上过几年小学,但是山歌随口而出,词、曲都是她自己原创,随口吟唱这一技术,在旧时几乎每个客家人都会。

  太和客家山歌队是由村民们自发组成,其中不乏其他镇的村民慕名而来参加,以老年人居多。刘阿姨说,喜欢客家山歌的年轻人其实为数不少,但是年轻人要上班、上学,没有时间参加活动。尽管备受各种冲击,刘秋花认为客家山歌绝对不会消亡,只要客家人在,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载体就一定存在。

  “客家山歌非常讲究即兴演唱,以唱歌代替说话,这就非常讲究积累,没有积累是做不到的。现在虽然不敢要求演唱者有这种水平,但是至少要学会唱一些经典的山歌,旋律要熟悉。”刘秋花希望每个客家家庭都要有这种意识,培养对客家山歌的好感。现在,每周一、三均有来自各地的客家人在太和镇文化广场交流演唱。此外,太和镇一小也已引入客家山歌作为该校的特色教育。(肖桂来)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