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敬仰

2016年11月07日 0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化自信”——写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召开之际

  作者 孙翔

  “汉语是我唯一的行李。”这是诗人北岛始终带在身边、最珍视的东西。这一答案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也同样适用。

  虽然身处海外,华文作家不因距离而淡漠与祖(籍)国的联系。相反地,如同血液中流淌的东方血统,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化基因同样植根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个群体自信而坚定。

  11月7日至8日,来自海外各国的华文作家将齐聚北京,共享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

  中华文化自信对于海外华文作家来说,不是“高大上”的存在,是一字一句的信念。

  文化自信首先见于华文作家对中华语言和文字的自信。虽然掌握多种语言,但海外华文文学家仍然以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进行写作。

  著名华文作家、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的聂华苓曾说,自己八十余年的生命就是一部流浪史,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当她在美国遇到用何种语言进行创作的困惑时,她最终选择了母语。就像她在小说里写的那样:“我的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中文的选择决定了海外华文作家最终作品的呈现和凝聚方式。第一个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海外华人张翎说过,“当我用中文写作的时候思维是完全中文式的”,“我学过7年的英美文学,英文对我来说是一种通顺优美达意的工具,但我却找不着那种在母语中信手拈来游弋玩味的绝对自由感觉”。

  文化自信亦见于华文作家对写作题材的选择。相比在故土,华文作家选择中国元素的题材进行写作,更折射出这个群体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与敬仰。

  旅居加拿大的华文作家陈河,以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为原型创作小说《甲骨时光》,单筹备资料就花了一年时间,又利用五年时间写作,后多次回国搜寻殷墟材料,沉浸在甲骨文的世界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选择,“如果没有重新开始写作,居住在加拿大一定会有精神无所寄托的问题。因为写作,我觉得自己的根又深深扎了回去。”

  中华文化是海外华文作家的沃土与养料,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也催生了更多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严歌苓编写《梅兰芳》剧本,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得以在荧幕上让更多人知晓;张翎用《余震》讲述唐山大地震,展现了一个普通唐山家庭的震后经历。

  “海外华侨华人会更爱祖(籍)国、更有使命感,而且因为距离的关系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严歌苓这样看待海外华人写作中华文化的优势。

  海外华文作家带着这份文化自信著书立传,同时也成为当代中华文化中最生动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海外华文作家深刻地融入当地社会,推动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交融,就能真正有效地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新西兰华人作家范士林说。

  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陈瑞琳畅想未来的华文文学,将“更多地关注超越地域、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

  “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的时代特色引人瞩目。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为每位华人准备的大礼,以“华文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将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以怎样的姿态步入未来、开启文化自信新时代。(完)

【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