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苏州芭蕾舞团登海外舞台:要做有市场的中国芭蕾

2016年12月27日 11:4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西施》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 资料图片
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西施》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 资料图片

  苏州芭蕾舞团是江苏省惟一的芭蕾舞团。它的体量不大,只有30名演员,所有工作人员实行招聘制和年薪制,其管理单位是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成立9年来,苏州芭蕾舞团排演了7部原创作品,4部登上海外舞台。在此成功经验基础上,今年,苏州交响乐团成立,同样实行企业化管理。

  原创为本、另辟蹊径

  10月8日,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座无虚席。舞台上,演员用曼妙舞姿演绎着一段2000年前的爱情故事。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帷幕缓缓升起,越女舞动长纱,淡若清泉的西施款款而来。西方的经典音乐糅合现代芭蕾的创编,让西施的传奇故事首次进行了国际化的演绎。

  成功完成这次演出的,就是苏州芭蕾舞团。舞团成立于2007年,演员多来自国内各大舞蹈院校和芭蕾舞团。让苏州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莹骄傲的是,《西施》作为大型舞台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年轻的舞团是一种肯定”。

  “我们是小舞团,演员少,要演出大舞剧,必须另辟蹊径。”李莹说,因此,她决定选用东方特有的写意元素,用莲花灯、团扇、红绸等传统民族元素,把江南水乡、吴地文化中秀气、灵动的风韵融汇其中,结合西方芭蕾和国际化的音乐,在舞台上营造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恢弘浩大的历史时空。

  做自己的特色,是苏州芭蕾舞团的发展目标,注重原创也是苏州芭蕾舞团立团之本。9年时间,只有30名演员的苏州芭蕾舞团竟排演7部舞剧。中国《舞蹈》杂志评价其为“中国芭蕾舞界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当谈及作品有何定位时,李莹说,“我们要走国际化道路,所以我们的创作是一直在变化的,既有展现东方神韵的《西施》,也有西方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先做好团,再做好剧。我们不能和其它舞团一样,多年只做一个精品。”

  走出苏州、舞向世界

  11月11日至13日,在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4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正在上演。5700人次观看了这一“中卡文化年”的重头戏,票房创下该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11月19日,同样的演出在巴林国家大剧院上演,全场1001张票全部售出。

  短短几年,苏州芭蕾舞团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是走出苏州,在山东烟台胶东剧院、福建三明影剧院、江苏扬州大剧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地表演《西施》,在南京大学、江南大学演出《黑白舞步》,在上海大宁剧院表演《人偶情缘》……

  之后苏州芭蕾舞团在海外演出,创造了9年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西施》《胡桃夹子》4部舞剧的可观成绩。

  2015年苏州芭蕾舞团参演的波兰比得哥什国家歌剧音乐节,是该歌剧节首次邀请中国艺术团体参加,负责挑选节目的演出经纪人亚赛克通过反复比选,选择了首演还不到半年的苏芭的《卡门》。当时,歌剧节的艺术总监对此表示怀疑,这么年轻的芭蕾舞团,能跳好吗?曾是专业舞者的亚赛克说:“我选的是中国最好的芭蕾舞作品。”

  苏州芭蕾舞团演出获得的成功,验证了亚赛克选择的正确性,也让这家演出经纪公司决定,再度为苏州芭蕾舞团落实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欧洲巡演计划。也由于这次的成功合作,苏芭与卡塔尔爱乐乐团已在规划未来的合作方向。

  苏州芭蕾舞团走出去,不仅收获了可观的票房,也在传播苏州和中国的文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我给苏州芭蕾舞团打85分。”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卫东说,这个舞团充满活力,充满创意,体现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形象。

  政府托底、企业运作

  “我们与一般的芭蕾舞团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化管理。”李莹曾在中央芭蕾舞团做过演员,后留学美国,并先后在美国两家芭蕾舞团工作过,她说,“一般国内舞团都是事业单位,员工更稳定,但如何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常常成为管理者的难题。”

  苏州芭蕾舞团从成立之时就是企业运作模式的艺术院团。殷卫东说,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合办的市场化产物,其下属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员工都是企业编制,中心要办的芭蕾舞团没有成为事业编制的可能。但这个定位反而符合李莹的想法。李莹说,这个“企业化基因”正是她所看重的,“因为我希望有创作的自由和积极性。”

  对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来说,企业化管理更便于员工考核。“企业化管理更有活力。在吸引人才、梯队建设、内部招标等方面有优势。比如,内部竞争,每年重新考核,一薪一议,工资有好几档。”殷卫东说,“在美国,如果艺术总监一年拿不出好作品,在第二年的薪资谈判时会处于不利地位,这让艺术总监们既感到压力,也有创作的动力。”

  在苏州芭蕾舞团,员工们实行年薪制,一年一签。“马上大家要开始明年的签约了。”演员赵旭说,“今年我们做得不错,签约时的底气就足了很多。”

  在资金上,苏州工业园区对苏州芭蕾舞团实行政府托底。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事业局局长姚文蕾说,虽然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并不完全推向市场。“像苏州芭蕾舞团这样的艺术团体不可能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生存,在国外也是一样。我们考察过欧洲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生存现状,其资金一是靠政府,二是靠企业资助,三是市场收入,其中市场收入大约只占20%左右。”

  因此,政府对苏州芭蕾舞团的人员工资经费和项目经费实行资金托底,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大约补贴500万元,演出收入则返还给舞团用于开支。

  年底,演员们很忙。24日,苏州芭蕾舞团的廖凝、崔赛娃为对口帮扶的贵州铜仁观众带去了《西施》。新成立的苏州交响乐团,在为12月31日的首场演出彩排。明年,苏芭、苏交的演出都已排满。

【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