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湖北非遗传人促大冶刺绣“飞”上太空(图)

2017年01月18日 14: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刘小红在创作刺绣《星云之梦》
刘小红在创作刺绣《星云之梦》

  日前,“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在湖北大冶尹家湖西岸正式开馆。展厅中有一幅名为《星云之梦》的刺绣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在这幅面积不足35平方厘米的绣片上,柳针、盘旋针、掺针等多种非遗刺绣技艺融汇交织,虚实相衬,极富奇幻感。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实验站成功对接。伴随着飞船飞入太空的一幅刺绣作品,就是由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老师指导下设计并主绣完成的《星云之梦》。存放在展厅里的这幅刺绣是刘小红重新绣制的复制品。

  “大冶刺绣在太空遨游,我十分自豪。”49岁的刘小红于2016年6月赴上海参加研修培训。当时,她是湖北黄石地区唯一一位受邀的刺绣大师。研修期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邀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刺绣大师们共同创作一幅刺绣作品,跟随预计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太空,以此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随后,20多名全国各地的刺绣学员纷纷选送了自己的刺绣图案,刘小红也设计了3幅图案备选。经上海大学的挑选和推荐,有关部门认可了刘小红的初稿方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们的精心指导下,刘小红对图案修改完善了五六次,最终设计的图案左边是一颗带尾巴的红色星云,右边是一颗蓝色星云,七彩星云组成的“60”字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峥嵘岁月,背景是蓝色星空,整个构图有一种科幻风格,取名为《星云之梦》。

  当时,刺绣作品要求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时间相当紧张,许多学员都觉得难度太大,因为完成这样的作品通常至少需要一个月。刘小红与其他3名学员组成刺绣小组,由她担任主绣手。“我当时就想着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睡觉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刺绣的事。”刘小红每天早上7点多开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工作长达17个小时。当时她住在宾馆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房间。

  不同于刺绣常用的布料,这幅作品用的是太空特制布,布料质地坚硬,穿针特别费力。刘小红在绣的时候,手经常被针刺破流血,只好用创可贴包住手指做防护,12片装的创可贴她整整用掉了两盒。4天后,当一幅美轮美奂的刺绣作品呈现出来时,上海大学的教授都震惊不已,称赞她是刺绣神手。

  大冶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刺绣,主要分布在鄂东南的大冶、阳新等地,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刺绣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极其丰富且变化无穷,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2013年,大冶刺绣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冶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开馆的“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同时承担着“湖北省刺绣传承基地”的职责。刺绣传承基地分为两层,一层有刺绣展厅、刺绣技艺现场制作展示舞台以及刺绣体验区,观众可通过全方位的展示了解大冶刺绣的历史及现状。二层则是手工艺教学区、大师工作室等,观众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刺绣技艺,推进技艺的良性发展。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在馆内参观时,指着一件用大冶刺绣技艺绣出的传统嫁衣称赞不已:“这种类型的绣品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化运作推向市场,既有卖点又有亮点。”

  当初设计《星云之梦》时,刘小红添加了许多现代感的元素,目的就是让传统手工艺品体现出现代感,让年轻人也能喜欢刺绣。她说:“我要将传统刺绣手艺融入现代生活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大冶刺绣,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王永娟)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