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南音列入香港非遗建议项目 “声声”不息走传承

2017年02月17日 09: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新华社香港2月16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重视本地文化保育,最近香港非遗建议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南音的传承有着落了。”香港音乐学者、南音爱好及弦乐演奏者余少华近日向新华社记者表示。

  15日下午,记者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几位南音表演艺术者正在一个临时工作室里交流演奏心得。他们就一首南音名曲《客途秋恨》分享着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在人们的印象里,南音演奏者通常都是一些戴着盲镜、上了年纪的老者,好像只有他们能将那种低沉哀婉、荒远悲凉的感觉演绎出来。而眼前这四位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中有人拥有自己的公司、有的是大学教授。

  前香港中乐团乐师、擅长演奏琵琶的何耿明告诉记者,南音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动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工作之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弹弹乐器,最惬意不过。”

  梁凯莉主要负责南音演唱。与很多年轻人一样,从前的她喜欢唱流行音乐,直到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帮母亲排队买粤剧《西楼错梦》的门票,到现场一听,便深深迷上了粤剧和南音。

  不久后,她颇费周折认识了澳门南音大师区均祥,此后便跟随他学艺,每周都要去澳门上课。“唱南音能让我的心静下来,仿佛是在诉说一个老故事,带着听众重游斯情斯景、旧时旧地。”

  南音作为一种用广府方言说唱的曲艺,是20世纪上半叶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流行音乐。当时的演唱艺人多为盲人,男者称瞽师,女者称师娘。他们多在茶楼、酒馆等地表演,而师娘也会被邀请到大户人家中,为不识字的家庭妇女演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音机开始普及,南音还登上了电台,由一些粤剧老倌们为听众演唱经典或新创作的南音曲目,深受港人喜爱。

  南音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筝、椰胡、扬琴、洞箫、秦琴或琵琶,较流行的曲目有《客途秋恨》《霸王别姬》《梁天来》《大闹广昌隆》《祭潇湘》《男烧衣》《大闹梅知府》等。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开始以西方品味为主流,并随着一些知名瞽师及师娘相继离世,南音逐渐开始没落。当时著名的南音艺人主要有杜焕、润心师娘及李银娇师娘等。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意识到南音作为香港传统音乐在传承上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将南音唱家如甘明超、区均祥、唐健垣等人的歌声收录在CD里,留作保存。

  余少华告诉记者,2007年他担任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时,为了让南音“后继有人”,参与监制了杜焕南音精选CD《诉衷情》。后来为了推广,在香港举行了一系列活动,还在澳门等地举办了多场南音音乐会,反响不俗。

  “看到香港仍有人关心这种濒危的本土说唱曲艺,感到很暖心。”余少华说。

  据余少华介绍,现在关注南音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非遗保护、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角度,对南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及评论,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政府也大力加强香港有形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提升香港的文化自信大有助益。

  “南音不会成为绝响。”中文大学音乐系博士生陈子晋说。在他的同学和朋友中,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观看南音、谈论南音,还有一些人会专门学习南音演唱及乐器演奏。“我们想通过自己的一分力,将这个具有本地特色的音乐生命延续下去。”

  南音中的长篇说唱多为含忠、孝、节、义等理念的历史故事,所以除了娱乐,南音还有着文化、历史及社会价值。有音乐学者呼吁,可将包括南音、木鱼、板眼、粤讴等在内的香港传统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怀着开放、包容、多元的态度去了解更多的中国音乐。

  现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许多南音爱好者常常会聚在位于金钟的乐茶轩茶馆,听唱、聊天,继续传扬着南音的故事。(丁梓懿)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