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西打造文化精品 加强对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7年02月27日 15: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新春气息渐淡,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电视台和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的电视机构1月初联合录制《春天的旋律·2017跨国春节晚会》的盛景依然萦绕眼前。作为南宁连续10年精心打造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2017跨国春晚以10年历程和中国—东盟“南宁渠道”给双方带来的收获为线索,尽显“中华文化为根,拥抱整个世界”的文化大融合情怀。晚会在中国国内和东盟、北美、欧洲、大洋洲部分地区播出,直接受众超过4亿人次。

  近年来,广西在形式、内容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加强同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取得累累硕果。

  艺术教育合作开花结果

  “往事经过的地方,美丽得惆怅,就像那年那夜满天的星光……”在2017跨国春晚上,广西艺术学院留学生、越南歌手杜氏清花一曲浓情细腻的《我在春天等你》,令观众如痴如醉。

  被誉为中越歌坛“百灵鸟”的杜氏清花今年读大学四年级。“我要把中国的好歌唱给越南的朋友听,让更多的越南青年了解中国音乐,爱上中国文化。”自幼喜爱中国音乐的杜氏清花说。

  杜氏清花成为中越文化交流大使,不仅是因为她唱歌的实力,也得益于广西与东盟日益深化的教育文化合作。广西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赵克介绍,2008年至2016年,广西艺术学院为越南培养了300多名骨干教师和学生,越南留学生占广西艺术学院在校留学生的六成左右。

  广西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来广西学习的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近4万人。与此同时,广西高校在东盟国家建立多所孔子学院,并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艺术教育上的共享与合作已渗透到多个层面。2016年9月,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交流与共享”为主题,就艺术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在院校之间互访交流、学分互认、师资培训及留学生就业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

  交流载体日益高效多样

  “中越关系友好、文化交流活跃程度和我们的钱袋子息息相关。”大年初十,在广西凭祥市经营小工艺品的韦勇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说,每年正月初十的越南同凳庙会期间,是凭祥的跨境客流高峰期,最高日流量达到20多万人次,自己的生意也因此异常火爆。

  凭祥和越南谅山山水相连、文化相亲、民俗相近。中越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地依托春节、同凳庙会、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积极推动民间文化交流。近几年,两地每年举办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不少于20场次,并由此发展起中越(凭祥)边关文化旅游节、中越美食节、中越山歌歌王大奖赛等活动。

  这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一个剪影。21世纪以来,广西一直搭建平台、多轮齐驱,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向“深、广、强”方向挺进。

  2016年,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新编彩调剧《刘三姐》等富有广西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在东盟各国巡演;南宁国际民歌节、柳州山歌邀请赛等品牌节庆活动广邀东盟朋友共襄盛举;“美丽广西”系列文艺展演交流融舞台演出、民俗展示、技艺表演、民族餐饮、民俗讲座于一体;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戏剧文化周、中国—东盟书法美术展等高端跨国交流活动不断,成果显著;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交流平台相继落户南宁……

  “南宁渠道”不断升级

  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了13届。借助博览会平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达成了《南宁共识》《南宁倡议》等多项共识,开辟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贸、文化等多方面友好往来的“南宁渠道”。

  跨国春晚就是“南宁渠道”的一个典型成果。“我们从好邻居到好伙伴,‘一带一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合作和发展的机会。”作为跨国春晚多年的合作伙伴,马来西亚嘉丽台总裁梁耀聪对和南宁的合作前景颇为乐观。自2007年“中越跨国连线直播春晚”开始,这个项目的“朋友圈”已经从两个国家扩大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跨国春晚也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并于2016年入选对外传播“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库。

  发展至今,“南宁渠道”有力地服务着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合作。从政府高层互访到民间交往,从文化艺术到文化产业,从公共服务到学术交流,“南宁渠道”使中国与东盟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赏,为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升级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表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城市,南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展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建平台、强合作、扩贸易,加快推动‘南宁渠道’升级。”而据南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透露,“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和民间外交。(宾阳)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