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侯簋等大英博物馆展品首次回国“省亲”(图)

从砍砸动物骨头的石器,到产自中国的太阳能充电灯,100件大英博物馆藏品今起在国家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述200万年世界史。包括西周青铜重器康侯簋在内的9件中国展品首次回国“省亲”,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则击败iPad,入选展品,以展示人类的创造力。由京报集团捐赠的“入世槌”则成为“大英展”的101号展品(大英展世界巡展,均会由当地博物馆提供一件展品作为第101号展品)。
青铜重器“回家”
“大英展”始自一本风靡全球的书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大英博物馆从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展品,全面展现人类200万年文明史,其中,10件中国展品入选。
此次“大英展”在国博开展,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并未露面。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解释,世界巡展中不断更换展品是惯例,这是出于对珍贵文物的保护,替换的展品会跟之前的比较接近,不会影响讲述历史的叙事结构。
大英博物馆中的9件中国展品此次首次回国“省亲”,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青瓷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等。康侯簋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自流失海外后,这是首次“回家”。康侯簋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
古埃及木棺已现“全球化”
“大英展”既展现了文明的差异,也展示了文明的共享。策展方表示,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共享造就人类文明本身,文明的差异并不是产生分歧的理由,而是可供相互借鉴的契机。
“全球化”在早期文明中就已有体现。独占展览序言部分的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这套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研究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
中国制造展现人类创造力
“大英展”的百件展品讲述着人类文明的延续。
红遍网络的“刘易斯岛棋子”中的“托腮王后”也来了。这套国际象棋棋子是在苏格兰刘易斯岛发现的78枚棋子的一部分,足有一千多岁了,来京展出的是其中6枚。由于海象牙材质对温湿度极为敏感,所以棋子被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
一直以来,这套棋子被视为欧洲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中世纪时的权力结构。棋盘上,最重要的棋子是国王,他们坐在装饰华丽的宝座上,手握宝剑。而士兵仅仅是一小块直立的牙板,代表了被强征充军的农民。展览方介绍,棋子中王后的形象表明欧洲宫廷中君主的妻子拥有权势且需履行公共职责,王后通常都是国王的智囊,“刘易斯岛棋子中的王后就仿佛一位深思熟虑的顾问”。
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的“大洪水”记录板,因楔形文字变成世界瑰宝,这块泥板讲述了世界文学史中最古老的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洪水传说。1872年经破译后,人们发现这个传说与《圣经》旧约诺亚方舟的内容相似,但此版本比《圣经》要早得多,因此引发公众兴趣和争论。
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则击败iPad入选百件展品。展览方表示,这盏灯跟新能源、教育等议题紧密相连,它的发明彰显了人类面对贫穷和气候变迁时,所取得的成就和展示出来的创造力。
“101”展品京报集团捐赠
昨日,神秘的第101号展品也揭晓了,就是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签字笔,一组共三件套。
这件展品与本报隶属的京报集团有着很深的渊源,其中的“入世槌”是由北京晚报两位记者从多哈带回,2001年由京报集团捐赠给原中国革命博物馆。此后,“入世槌”成为国博“复兴之路”展中的一件常设展品。
中方策展人闫志介绍,“中国经过15年艰苦谈判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世界经贸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件展品的意义和年代延续性都很符合展览的主题。”(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