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琼剧首次晋京演出60年纪念:方言土语生珠玉

2017年03月06日 15:55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957年,著名琼剧演员陈华、王英蓉演绎经典琼剧《张文秀》。(资料图)
1957年,著名琼剧演员陈华、王英蓉演绎经典琼剧《张文秀》。(资料图)
中国侨网1957年,广东潮、琼、汉剧代表团晋京演出宣传海报。(图片由徐珊珊翻拍)
1957年,广东潮、琼、汉剧代表团晋京演出宣传海报。(图片由徐珊珊翻拍)

  编者按

  今年是琼剧晋京演出60年。300多年间,琼剧表演艺术家在戏台上的一板一眼、一颦一笑,吸引着台下无数观众的关注目光。散发着浓郁海南乡土气息的琼剧,记录着民间的苦乐哀愁,在海南本土传吟咏唱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琼剧不仅多次晋京汇演,还逐步走向世界各地,成为维系岛内外海南乡亲乡情的重要文化纽带。

  6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因为1957年的琼剧首次晋京汇报演出,在北京相逢相会。

  60年后的今天,他们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者,久别重逢,百感交集。

  60年光阴转瞬即逝。近日,当年参加晋京演出的琼剧老前辈陈育明、钱汉堂和在京观看了演出的海南乡亲陈川望在海口重聚。在他们的讲述中,60年前那段海南琼剧发展史上值得珍藏的往事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

  “非常幸运能晋京演出”

  1957年4月,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160余人晋京汇报演出。琼剧团上演剧目是《张文秀》《狗衔金钗》《卖胭脂》。这是拥有300余年历史的琼剧首次晋京汇演。

  钱汉堂是当年赴京演出的琼剧团成员。谈起60年前第一次晋京汇演的情形,他至今依然眉飞色舞、激动不已。“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小仔屎’(海南方言,意为小孩子)。我不仅在晋京汇报剧目《狗咬金钗》中扮演黄狗这个角色,还担任了剧团字幕幻灯的候补放映员,便非常幸运地入选了晋京演出队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代表性传承人陈育明1957年时只有19岁。“得知能去北京表演琼剧,我兴奋得好几个晚上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陈育明对记者说。

  1957年,从海口乘船到广州后,陈育明、钱汉堂和琼剧团的同伴们又乘火车奔赴北京。4月28日晚,坐了三天两夜火车的琼剧团成员终于抵达北京。

  “长途颠簸后,大家到北京的时候都已经很疲倦,但是一看到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都激动得欢呼起来。”钱汉堂说。

  “到达北京的时候已是深夜,我们都非常激动。很多人都在谈论着一路上的各种见闻。”陈育明说。

  精彩琼剧声动京城

  进京的雀跃心情逐渐平息后,一些琼剧团演员开始担心:“北方人听不懂海南话”“琼剧只是地方小剧种,在中国曲坛影响不大”,演出会不会出现上座率低,演出效果不佳的情况?

  进京后,会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钱汉堂,除了要演出,还被抽调到总团负责接待工作。据他回忆,抵京第二天一早,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就来探望剧团成员,鼓励大家不要太紧张,“不要认为是小剧种,又是晋京演出就过多担忧害怕。过去一些小剧种进京演出,也出现过上座率高、观众评论好的情况。不管上座率高低,你们都要思想安定,从容应对。”

  汇报演出团在北京一共逗留了42天。当时,陈育明在《张文秀》剧目中扮演按察(古代官员)的角色。

  “在全国戏曲大家庭中,琼剧当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剧种。能够进京演出,让我们这些演员都深受鼓舞。”陈育明说,在北京1个多月,他们不仅要上台表演,还观看观摩了京剧、评剧等大剧种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

  “在政协礼堂,我们观看了梅兰芳、袁世海等大师演出的《霸王别姬》,精彩演出令人至今难忘。”陈育明回忆道。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代表团联合演出并上台接见了演职员。

  “除了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外,我在当年的‘五一’群众大游行中也见到了毛主席。”谈起这段往事,陈育明至今仍然非常激动。

  195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陈育明和演出团部分成员被选中,参加首都五十万人“五一”大游行活动。“5月1日凌晨2时,我们就来到北京东单附近集中。下午2时许,我们组成的文艺队伍高呼口号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陈育明说。

  在京期间,琼剧团成员还在中央舞蹈学校剧场、中央军委礼堂、全国文联礼堂、全国政协礼堂进行专场演出,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人以及文艺界人士的接见和好评。

  田汉在汇报演出团离京前,给潮、琼、汉三个剧种各赠诗一首,写给琼剧的是:“凤梅垂老又红梅,舞妙歌清几俊才。文秀不堪人盗盏,茂芳偏遇狗衔钗。方言土语生珠玉,古调新声入剪裁。老辈耕耘新辈继,海南应有百花开。”

  最是乡音解乡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远离海南故土、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人,最渴望听到的是那熟悉亲切的海南乡音。而海南乡音的代表——琼剧,在异国他乡的乡亲中特别受欢迎。

  “当时,许多在京工作的海南乡亲,得知家乡人第一次在北京表演家乡戏,纷纷奔走相告,欢欣雀跃。”祖籍文昌、在北京工作生活已经60年的陈川望,近日用一口流利的文昌话对记者说。

  1957年,年仅19岁的陈川望离开海南,到北京工作仅一年。得知海南乡亲进京演出后,他和陈封民等在京工作的琼籍人士到剧院观看了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当时,我坐了半个小时左右的车到达剧院。听到熟悉的琼剧,感到非常亲切,犹如回到家乡一样。”陈川望说。

  陈川望和陈育明祖籍都在文昌,两人是小学同学。由于生活的变迁,两人都先后离开了家乡。“没想到,多年后,我们两个人会于1957年在北京重逢。”陈育明说。

  演出间隙,陈川望、陈封民等人带领陈育明、钱汉堂等一些琼剧团成员游览了北京城。“在海南乡亲的热情陪伴下,我们第一次游览了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一次吃了北京烤鸭,感觉非常高兴。”钱汉堂说。

  近日的采访中,鬓染白霜的陈川望和陈育明都不约而同地拿出了当年和海南乡亲在北海公园合影留念的照片。一大一小的黑白照片,记录下了当年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时光荏苒,首次进京的珍贵历史时刻,成为我们心中最值得珍藏的宝贵记忆,鼓励着我们不断为传承琼剧而努力。”陈育明说。(徐珊珊)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