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瑞士学友笔墨忆中国:来华留学经历影响了一生

2017年03月19日 08:52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新华社伯尔尼3月17日电 通讯:瑞士学友笔墨忆中国

  新华社记者施建国

  “我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概括1963年到1966年在北京度过的3年光阴,以及之后发生的一切。彼时的中国早已化作记忆,而这段留学经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作为首位在中国留学的瑞士学生,已经退休的毕来德教授在他的短文中对当年赴华留学生涯娓娓道来。

  一本汇集近20篇曾在中国留学瑞士朋友回忆文章的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发布仪式17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举行。中国驻瑞士联邦大使耿文兵和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负责人毕得等来自中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150余名代表出席了发布仪式。

  据中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席茹介绍,在中国大使馆的积极支持下,瑞士新老校友定期组织联谊活动。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纪念册应运而生。作者们根据自身语言习惯,分别用英、法、德和中文写作,与读者分享其难忘的在华经历。

  纪念册文章作者中,1981年第一次赴华留学的卢琪女士对当时的美好时光记忆犹新。留学期间,“我们参观了上海的外滩,杭州美丽的西湖,‘东方威尼斯’——苏州古雅别致的小巷,以及桂林那如画的美景。我们在旅途中买了很多纪念品,还在北京专门面向外国人的商场‘友谊商店’买了瓷器和玉器。有些东西到现在还装饰在我的卧室和客厅里。”

  此后,卢琪女士又几次访华,并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致力于瑞中妇女友好交流。2015年年底,她和几位朋友一起,与瑞中协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创立了“中瑞妇女论坛”。

  上世纪90年代留学中国的飞雅这样表示:“北京的国际化、不断提升的魅力、现代化的建筑、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及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的强大消费力,都证明了一位市民所说,‘北京已经不再羡慕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了。’”

  飞雅表示,人们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不断实践、创新,引导着中国从世界的边缘走向中心。尽管有一些不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正常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在北京,飞雅买了很多张不同版本的北京地图,成为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者。

  作者当中有的已退休在家,有的仍活跃在教科文领域,有的则又离开瑞士,谋生他乡。但在回忆文章中,各个年龄段的作者仍对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充满缅怀之情。他们或畅叙对中国人民友好感情,或赞叹华夏神州的湖光山色,或叙述留学生涯的甜酸苦辣。

  发布仪式上,毕得回忆起他在未名湖度过的美好时光,介绍了自己中文名字的由来。他对瑞中交流日益密切感到欣慰,表示“教育交流对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耿文兵致辞说,自1963年第一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瑞士学生赴华留学以来,已有近2000名瑞士青年学生赴华学习。

  耿文兵表示,一代代留华瑞士校友谱写着中瑞友谊的美丽篇章,越来越多的瑞士青年续写着中瑞民间的友好。他希望两国青年进一步加强联系与交流,为增进两国人民互信与友谊添砖加瓦。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