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合作 中国古琴艺术家践行“音乐融合”梦

感言 让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简介 巫娜,1979年出生,渝中区人,青年古琴艺术家。从9岁开始习琴,曾先后师从赵家珍、李祥霆等名家;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为我国古琴演奏专业第一位硕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
琴棋书画在古时合称“雅人四好”。其中的琴指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有一个重庆妹儿,在古琴弹奏上造诣非凡,是我国古琴演奏专业的第一位硕士,曾先后5次在全国性古琴演奏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她,就是青年古琴艺术家巫娜。
不久前,记者来到北京,见到了正在琴室中指导学生的巫娜。
成就,来自多年的勤学苦练
琴室位于北京郊区,远离尘嚣。焚香、抚琴、教授学生琴艺,是巫娜每日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巫娜是渝中区人,1979年出生,自幼能歌善舞,有着引人注目的音乐天赋。8岁时,她开始跟着重庆市歌舞团的一位琴师学习古筝演奏。
不过,在一年时间里,这个小女孩始终感觉自己对于古筝没有太多兴趣。
从事音乐工作的姨父看重巫娜的音乐天赋,将她带到了北京。“当时学习古琴弹奏的人很少,弹得好的则更少。姨父劝我学习古琴,他说:‘如果你能用心学习,将来是很可能有所成就的。”巫娜回忆,随后,她听从了这一建议。
那时全国教授古琴的老师和学校都很少。为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巫娜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古琴专业。
目标确定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古琴练习中:从下午五时许直到深夜,雷打不动,每天至少练习5个小时。
没多久,十指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她从来不叫一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她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
1992年,国际古琴邀请赛在杭州举行,年仅13岁的巫娜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
“对我寄予厚望的老师将一把价值连城的古琴借给我,让我带去杭州参赛。”巫娜说。她不负众望,在比赛中厚积薄发、技惊四座,一举征服了评委们,获得第一名。
到15岁时,她已经成为国内古琴演奏界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强琴师之一。
1997年,巫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该学院古琴演奏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并于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国古琴演奏专业第一位硕士。
梦想:融合古琴艺术与现代音乐
研究生毕业后巫娜进过歌舞团,后来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古琴专业执教。
她的心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将古琴弹奏艺术发扬光大。
“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是将古琴弹奏艺术发扬光大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之一。”巫娜说,早在中学时她就曾尝试用古琴弹奏现代爵士乐,“不过那时还只是图新鲜,觉得好玩”。
真正打动巫娜的,是1999年北京爵士音乐节上一个“另类节目”。
“当时有一个音乐人,将西方乐器与东方乐器的演奏融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而这样的‘混合音乐’事实上也很不错。”巫娜说。
从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在古琴弹奏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上进行尝试。
后来她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接受西方音乐艺术的熏陶,其间,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了。
在美国,巫娜和来自瑞士、德国等国的多支爵士乐队进行过合作演出。这些“融合”演奏,每次都给她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每次都赢得听众们的普遍赞许。
“比如,古琴、长笛、女高音、印度塔布拉鼓还有电子乐器‘混搭’在一起,声音就十分美妙动听。”巫娜把这种融合的结果,叫做“世界音乐”。
迄今,她已经尝试过将古琴与全世界许多种乐器的演奏“融合”起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融合音乐的探索,并不是巫娜一时之兴趣。
在她看来,古琴作为传统艺术有其独特魅力,但是要将它发扬光大,就需要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就需要加入新鲜的时代元素,让更多现代人了解它、喜欢它。
“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应该是一种融入时代元素的、鲜活的继承。未来,我还将在古琴艺术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希望借此让更多人喜欢上古琴,从而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家乡,是那些永远不变的“味道”
虽然玩着时尚的“音乐跨界”,巫娜的生活却相当简单。
除了弹琴,她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亲手做各种重庆美食,品尝永远不变的“家乡的味道”。
“直到现在,我仍然十分喜欢吃冰粉凉虾。这些东西在北京买不到,我就自己在家里做。”巫娜告诉记者,她每次回重庆,都要去解放碑的好吃街走一走,买一大堆好吃的大快朵颐。
“这些年来家乡变化很大,高楼大厦更多了,文化艺术氛围也更浓了。”巫娜说,“小时候回重庆,亲戚朋友聚会除了打麻将就是喝酒。而现在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亲戚朋友之间也经常会讨论哪位歌手歌唱得好之类的事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重庆人喜欢上了古琴,喜欢上了传统民乐。这些变化,都让巫娜感到高兴。
采访趋近尾声,她取出珍爱的古琴,为记者抚琴一曲。琴声悠扬,清越婉转,犹如高山流水,令人沉醉。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有机会回到家乡举办一场个人古琴演奏会,让更多的家乡人感受到古琴声的奇妙。”巫娜说。(周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