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非朝夕能成 是一场持久战

2017年03月23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职业音乐人如果想走得更远、更久,应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一是视野。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地域里,应该放眼全球,走出国门,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知道在全球范围内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时的?我觉得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烙印。从音乐的角度说,不同的民族音乐,其实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明,它完全可以构造出整个世界的版图。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某个时代的流行内容里,也不能满足于对某种音乐技术、技巧的推广和提高上,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着眼点,那就是文化。文化是可以支持你走一生的。

  二是语汇。作为一个音乐人,在自己的地域里,你的音乐怎么做都可以。但如果想要拿它和别人交流,想要输出,让它流通起来的时候,就需要有国际性的语汇。这种语汇首先是国际性审美。你要了解当下的、未来几年的审美趋势,包括生活的、艺术的、整体的审美。审美会影响音乐的展现。必须认识到一点,当你在展现音乐时,不是只展现音乐本身,还有人、服装、舞台、动作等。音乐是一个综合的美的呈现。

  目前,真正能在全世界巡回的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文化产品,屈指可数。爱尔兰的《大河之舞》应当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有很多版本,而且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把爱尔兰的踢踏、民间小调重新加工、整理、创新,使得一个原本在爱尔兰已经没人愿意学的、濒临遗忘的东西搬到世界舞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当站在更远、更包容、更清醒的态度上,去看待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要过高估计已获得的成果。做到哪一步,接下去该怎样努力,朝哪个方向继续提高,每个人包括整个行业,都需要客观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制定目标。目前全世界可能涌现出电影界、音乐界零星的中国成功者,但绝对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成功,也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稳固的模式。怎么总结零星出现的这些成功者的经验才是关键。民族音乐要真正输出、走向世界,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更多地需要持久战。(本系列与东南卫视《天籁之声》合作,由郑 娜采访整理)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