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海上丝路”起点泉州申遗:多种文化交互融合(图)

2017年04月26日 09:5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蟳埔村街巷一角。房屋的墙壁均用蚵壳装饰。(本报记者 田媛 摄)
蟳埔村街巷一角。房屋的墙壁均用蚵壳装饰。(本报记者 田媛 摄)

  2017年1月,“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个港口或国家创造的,而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对申遗来说是非常好的契机,让世界共享‘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古泉州因种植刺桐得名刺桐城。刺桐花为红色,花开时节,红遍全城。和刺桐花一样红火的还有刺桐港。“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描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刺桐城的热闹景象。

  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写道:“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到刺桐港”。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称赞泉州为“世界第一大港”。

  “公元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的泉州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对记者表示。

  处处可见文化融合印记

  而今,这里依旧处处可见文化融合的印记。

  这次申遗的遗产点之一是开元寺。在这座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塔,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这个寺院的一些雕刻有明显的印度教风格。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宝阳指着一根石柱子告诉记者:“这里面的雕刻就是十世纪印度教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在宋元之前,泉州有不止一处印度教寺庙。”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传统头饰,鲜花随季节变化,常用的鲜花有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说这些鲜花是宋末元初由阿拉伯商人蒲寿晟最先移植过来的。

  蚵壳厝是蟳埔人的传统住所。蚵壳厝的蚵壳个头儿较大,异于当地蚵壳。据泉州市丰泽区宣传部部长周顺安介绍,这些大蚵壳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当时中国商船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前往波斯湾一带,最远可到非洲东海岸。空船返航时为避免船体失重,便将散落在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以稳船身。到港后这些大蚵壳被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建成蚵壳厝。

  对此,周真平认为,借历史的符号,做现代的文章。那些和平、文明交融交流共处的故事中所体现的丝路精神,对当今来说特别有意义。

  文化交流举足轻重

  泉州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据了解,泉州的游客量连续三年都以两位数增长,2016年接近6000万人。

  “繁盛时期有10种宗教并存,显示了刺桐城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景象。”丁毓玲对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之一是民心相通,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交通之路、贸易之路,同时也是文明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态度。”周真平说。

  2015年12月,泉州确定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古代泉州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贡献。当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依然应该扮演好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角色。”周真平表示。

  据统计,2016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来泉州投资设立企业14家,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121.5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59%。(田媛)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