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不满足做“知华人士” 自称学者的青年汉学家

2017年04月28日 10: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近两年,在文化部等多个部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来到中国,接触中国、研究中国。一批青年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青年学者的进入,使得海外汉学逐渐呈现出新气象。来自埃及、越南、贝宁、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学术场合亮相,汉学研究不再是欧美学者的“专利”。

  在中国和母国之间往返的候鸟

  “就像一只往返于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候鸟。”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的甲氏咏这样形容自己。出生于河内的甲氏咏从小看《西游记》长大,在广西南宁研习8年。2016年,她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主要研究课题为“越南与中国广西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那时她发现,候鸟远远不止她一只。

  在很多方面,青年汉学家比老一辈汉学家幸运,他们接触中国的途径更加多元。如今,不仅许多外国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各类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正在迅速发展。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非传统渠道如网络视频辅导学习汉语。因此,青年学者的汉语水平普遍较好。交流过程中,这些青年学者几乎可以使用汉语回应所有问题,只能读、不能说的“哑巴中文”现象一去不复返。

  “一带一路”“中国梦”进入学术视野

  除中国传统文化外,海外青年学者显示出对中国现实社会、当代发展和现代文学、近现代史等各方面的研究兴趣。近两年,不少外国青年学者将学术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和“中国梦”。就在4月21日,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7国的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了2017年“筑梦丝路——欧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活动”框架下的“一带一路”青年学者研讨会。

  来自荷兰的吉姆是欧盟亚洲研究所项目合作主管,他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研修课题就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吉姆说:“很多人和我说‘一带一路’就是投资、贸易,但我觉得文化部分特别重要。”

  非洲青年学者同样关注当代中国,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从事汉语教学的莫里斯在“研究领域与课题”一栏,填写的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国梦’,当代中国政策、价值取向、社会管理与发展模式,‘软实力’影响力研究等”。埃塞俄比亚学员阿卜杜拉赫蔓则关注“‘中国梦’概念及其对现今中埃关系的影响等”。阿卜杜拉赫蔓研究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快速发展的奥秘,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参考。

  不满足于做“知华人士”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年纪较长的汉学家认为,青年学者还不能称其为“汉学家”。比如,一位来自东欧的汉学家就有些不满:“很多学者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发表了够分量的学术成果,才获得汉学家的‘执照’。现在一些年轻人,学了几年汉语,就成‘家’了吗?”又有专家指出,应对“汉学”与“中国学”在学术上进行区分,建议研究古代中国经典的叫“汉学”,研究当代中国、中国问题的归为“中国学”。

  有趣的是,许多外国青年学者其实尚不认为自己是“汉学家”,而是自称“汉学学者”“历史学者”,主要从事翻译工作的则定位“翻译家”。他们认为,“青年汉学家”只是一个方便的统称。至于将来他们会深耕哪个领域,是否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家,还得看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

  可以确定的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青年学者群体的加入,必将推动汉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改变,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成为“知华人士”或“友华人士”。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播者。(叶飞)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