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苏绣传承人姚建萍带领绣娘创新创业 书写精彩

2017年04月28日 13:59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通过3776种彩线的巧妙叠加,描绘汉武大帝送张骞出长安的盛景。在刚刚闭幕的苏州创博会上,苏绣领域罕见的巨幅作品《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受到热捧。这幅作品,苏绣之乡的30多位绣娘花3年时间才完成,带队者正是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

  略懂刺绣技法的人都知道,对以往擅长花、鸟、鱼、虫等小题材创作的苏绣来说,转而表达“一带一路”这种宏观题材,面临颠覆性挑战。对传承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姚建萍,这些年尤其执着探索新题材、新技法,创作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绣品。她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带领数千绣娘创新创业。在她的家乡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去年苏绣产品销售额接近15亿元。

  由于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领导人,姚建萍有了“国绣手”“苏绣皇后”的美誉。今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时,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苏绣作品《仕女蹴鞠图》,就出自姚建萍之手。这幅精致的双面绣,采用最古典的平针绣,表现五位衣衫飘逸的古代仕女,在后花园里优雅地玩着蹴鞠,画面生动传神,丝线的光泽散发着质感。如今,这幅苏绣艺术品与历届奥运会金牌、火炬等珍贵藏品一起,被永久陈列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

  “苏绣要从工艺品走向艺术品,不止要有娴熟的技巧,更要讲原创性和思想性。”1998年,姚建萍凭借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在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开始在圈内小有名气,但当时她并没明白这个道理。

  之后,姚建萍有机会参加一些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但看着别的领域的艺术家侃侃而谈,她却没多大底气,总觉得矮人一截。“苏绣人的千针万线,不如其他艺术家的一个思想,他们觉得我们临摹复制没有思想,技巧层面的创作不值钱。”她说。

  每个行业都应该体现时代特色,即使是民族瑰宝,也不能抱着老一套不放,而要在吸收继承前人思想和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特征。姚建萍深切感受到,刺绣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雷同。复制名人名画作绣,虽然也花精力,但登不上艺术殿堂、上不了时代舞台。

  “刺绣行业一定要有一批人站出来创新创作,我想成为其中一位。”姚建萍很快创办镇湖第一家刺绣研究所,广泛吸收现代文化、科技成果,将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银针细线中。

  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江山如此多娇》、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的《和谐》、搭载卫星飞天归来的《我爱中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春早江南》……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的巨幅原创苏绣作品,开创刺绣艺术的先河,也让姚建萍步入国家最高艺术殿堂。

  2015年底,姚建萍带着30多幅经典作品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刺绣艺术展,成为馆内首位办个展的非遗传承人。展览期间,一位素不相识的白发老者拉住姚建萍,鞠了三个躬后说:“我要向敢于突破的艺术大家致敬,你让我们看到中国最好、最民族的艺术。”

  从绣娘到苏绣艺术家,这样的转变来之不易。让姚建萍感到振奋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对民间工艺越来越重视,出台不少扶持政策。省委组织部领导专程到姚建萍工作室调研。省里即将研究出台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希望引导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在鼓励行业领军人才进高校任教的背景下,去年底姚建萍被聘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成为非遗艺术家进校园的罕见案例。

  多年来,姚建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刺绣传人。刺绣是美丽而寂寞的职业,习得皮毛就要三年,创作周期又长,很多年轻人坐不住。再过10年,如今40多岁的主力绣娘也将渐渐老了,如果年轻一辈还没成长起来,苏绣传承就会出现断层,为此镇湖街道正在筹建培养行业人才的刺绣学校。

  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苏绣艺术就要走向生活。走入新成立的研发设计部,来自各大艺术院校的90后设计师们正在电脑上画绣稿。优雅简约的刺绣旗袍、铝合金做裱框的屋檐记事苏绣作品……这些年轻设计师研发的苏绣专利产品,不少已成网红产品,国内外知名大牌纷纷慕名而来,希望与苏绣寻求合作。姚建萍的大女儿是清华美院研究生,如今也回到家乡,加入这个设计师团队。(陈雨薇)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